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华夏春秋 > 北宋 >

宋代之释道二教情况

2018-07-17 14:26:27来源: 人学研究网 已浏览人数:
凡僧道童行,每三年一造帳上祠部,以五月三十日至京師,童行念經百經或讀五百紙,長髮念七十紙或讀三百紙合格,每誕聖節,州府差本州判官、錄事參軍於長吏廳試驗之。

(选自《宋会要辑稿·道释》)

僧道官

景德二年,禦便殿引對諸寺院主首,詢行業優長者次補左右街僧官。先是,道官上令功德使選定遷補,所置或非其人,多致謗議,故帝親閱試焉。

大中祥符二年十一月,詔:「諸州僧、道依資轉至僧道正者,每年承天節前,具所管僧、道及寺觀,分析為僧、道正已來年月歲數、名行、有無過犯,開坐以聞。」

三年閏二月,命知制誥李維、直史館路振檕、直集賢院祁暐宿於中書,出經論題考試左右街僧官而遷序焉。

八年七月,詔:「今後諸州、軍、監僧道正有闕,委知州、通判於見管僧道內從上選擇。若是上名人不任勾當,即以次揀選有名行經業及無過犯、為眾所推、堪任勾當者,申轉運司體量詣實,令本州軍差補勾當訖奏,候及五周年,依先降指揮施行。」

天聖八年正月,以僧道官闕,詔開封府選試僧,具名以聞。

五月,開府封言:「勘會左右街僧正、僧錄管幹教門公事,其副僧錄、講經論首座檕、鑒義,並不管幹教門公事。」詔今後左右街副僧錄,並同管幹教門公事。

僧官每年遇聖節,許令進功德疏,自僧錄至鑒義十人,各蒙賜特敕,祠部度一名係帳行者。緣道、釋二教遭聖辰,祗應修崇,事體相類,唯道門人數最少,乞依僧官體例。"」從1檕檕嘉祐七年二月二十四日,開封府言:「左街道錄陳惟幾等狀:"竊之。

崇寧元年五月四日,詔:「僧道官免試超越職名補額外守闕鑒義之類,自今雖奉特旨衝改舊條等指揮,令省子細契勘,具有礙是何條法聞奏,更不施行。」

披度普度度牒附

凡僧道童行,每三年一造帳上祠部,以五月三十日至京師,童行念經百經或讀五百紙,長髮念七十紙或讀三百紙合格,每誕聖節,州府差本州判官、錄事參軍於長吏廳試驗之。國初,兩京、諸州僧尼六萬七千四百三人,歲度千人,平諸國後,籍數彌廣,江、浙、福建尤多。至天禧五年,道士萬九千六百六人,女冠七百三十一人:東京道士、女冠共九百五十九人,京東五百六十人,京西三百九十七人,河北三百六十四人,河東二百二十九人,陝西四百六十七人,淮南六百九十一人,江南三千五百五十七人,兩浙二千五百四十七人,荊湖千七百一十六人,福建五百六十九人,川峽四千六百五十三人川峽:原作「州陝」,按《宋史‧地理志》是時益、梓、利、夔稱「川峽四路」,據改。,廣南三千七十九人;僧三十九萬七千六百一十五人,尼六萬一千二百三十九人:東京僧尼共二萬二千九百四十一人,京東萬八千一百五十九人,京西萬八千二百一十九人,河北三萬九千三十七人,河東萬六千八百三十二人,陝西萬六千一百三十四人,淮南萬五千八百五十九人,江南五萬四千三百一十六人,兩浙二千二百二十人,荊湖二萬二千五百三十九人,福建七萬一千八十人,川峽五萬六千二百二十一人峽:原作「陝」,據前校記改。,廣南二萬四千八百九十九人。《山堂考索》:天禧二年八月,詔普度道士、女冠、僧尼,凡度二十六萬二千九百餘人。「山堂索」至「九百餘人」一段文字,原在後文「淳化二年」條後,今據原眉批移入於此。

景祐元年,道士萬九千五百三十八人,女冠五百八十八人,僧三十八萬五千五百二十人,尼四萬八千七百四十二人。

慶曆二年,道士萬九千六百八十人,女冠五百二人,僧三十四萬八千一百八人,尼四萬八千四百一十七人。

熙寧元年,道士萬八千七百四十六人,女冠六百三十八人,僧二十二萬七百六十一人,尼三萬四千三十七人。

十年,道士萬八千五百一十三人,女冠七百八人,僧二十萬二千八百七十二人,尼二萬九千六百九十二人。

太祖開寶六年四月,詔:「自今諸路據僧帳見管數目,七十人至百三十人,每年放一人,至百七八十人放兩人;如六十已下,據見在數積累年歲,候及前件分數,依例放一人。」

太宗太平興國元年二月太平興國元年二月:疑誤。,戶部郎中侯陟言:「沙彌童行剃度文牒,每道納錢百緡,自今望令罷納,委〔逐〕處據名申奏,於祠部給牒送逐處。」詔祠部實封下本州,令長吏與本州判官給付。

七年九月,詔曰:「朕方隆教法,用福邦家。眷言求度之人,頗限有司之制。俾申素欲,式表殊恩。應先係帳沙彌長髮未剃度者,並特許剃度許:原作「於」,據《長編》卷二三改。,祠部即給牒。今後不得為例,不得將不係帳人夾帶充數,犯者當行決配。」

雍熙二年十月,詔:「天下應係讀經二年、所供帳有名者,並許剃度。僧、尼自今須讀經及三百紙,差官考試,所業精熟,方許係籍。」

淳化二年十月,詔:「五台諸寺院今後每至承天節,依例更不試經,特許剃度行者五十人,內二十人與真容院,餘依等第輪次均分諸寺院。」《山堂考索》:二年,詔自今經業精熟者,方許係籍。

熙寧八年,在京僧九千七百三人,諸州軍僧一十九萬三千七百九十九人。十年,僧二十萬二千八百七十二人。

還俗

至道元年六月,詔:「江南、兩浙、福建僧尼,今後以見在僧數,每三百人放一人,仍依原敕比試念讀經紙,合格者方得以聞。不如此式而輒奏者,知州、通判、職官並除(若)[名],幹繫人吏、三綱主首、本犯人決配。僧尼死及還俗者,祠部畫時追毀訖,繳送祠部。應衷私剃度及買偽濫文書為僧者,所在官司點檢,許人陳告,犯者刺面,決配牢城,尼即決還俗。」先是,僧尼讀經止以三百紙為限,而無念誦者,是歲,太宗閱泉州僧籍已度數萬餘籍,未度者猶四千餘,始定此制。明年,又詔淮南、川陝路並依此制。《繡錦萬花穀》:建隆初,詔佛寺已廢,不得再興。開寶中,令僧尼百人許歲度一人。至道初,又令二百人歲度一人。先是,

泉州奏僧尼未度(未)[者]四千人,已度萬數,天子驚駭,曰:「今一夫耕十人食,天下安得不重困?」故立此制。

至道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詔:台州天台山有五十四所寺院,行者每遇承天節,與度二十人。

二十四日,詔越州天章寺,每年承天節度行者五人。

開壇受戒

凡童行得度為沙彌者,每歲遇誕聖節,開壇受戒。壇上設十座檕,釋律僧首十闍梨說三百六十戒,授訖,祠部給牒賜之。東京於太平興國寺置壇,大中祥符三年賜名奉先甘露戒壇。後慈孝建大乘戒壇。諸州各置壇,聽從地便往受。東京四,青、鄆、徐、登。京西六,河南、許、襄襄:原作「兗」,據《宋史‧地理志》考改。、隨、潁、郢。河北三,大名、真定、滄滄:原作「倉」,據《宋史‧地理志》考改。。河東五,並、潞、晉、絳、汾。淮南九,(楊)[揚]、廬、壽、楚、泗、通、泰、舒、蘄。江南十四,江寧、宣、歙、池、江、太平、饒、信、洪、撫、處、吉、筠、袁。兩浙十五,杭、蘇、明、越、湖、潤潤:原作「閏」,據《宋史·地理志》考改。、常、秀、睦、溫、台、衢、婺、處、江陰。荊湖六,潭、衡、永、郴、全、道。福建三,福、泉、漳。川陝七。益、綿、漢、眉、彭、邛、陵。

太祖開寶五年二月,詔曰:「男女有別,著在禮經;僧尼無間,實紊教法。自今尼有合度者,只許於本寺起壇受戒,令尼大德主之。其尼院公院公事,大者送所在長吏鞫斷,小者委逐寺三綱區分,無得與僧司更相統攝。如違,重寘其罪。僧徒本教,不許習他義,自今無得習天文、地理、陰陽之學。」

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八月,詔:「自今後諸處申請祠部戒牒,當職官交付本處進奏知後官訖知:原作「如」,據下文改。,具限以聞。知後官等獲時,如法封角,遞赴本處訖,具狀申報。兼下諸路轉運司及本屬轉運司、州、府、軍、監遍行逐處,委長吏即時勾集給付訖,分析申奏。」先是,州市吏為募人,以緡錢市取,齎以至外郡,賣得善價,即付與之,故命條約。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十月,詔祠部戒牒並破官物書寫,舊納官錢悉除之。

二年七月,賜昇州崇聖寺戒壇名曰承天甘露。是州僧德

明年八十,習律,為臨壇大德五十年,長講經綸,江左僧眾皆其受戒也。所習律藏舊百三十卷,德明刪補為十三卷,每為人講說,三年一周。真宗召至,屢對便殿,求賜壇名故也。

天禧三年二月,知越州高紳言:「當州僧尼既受戒,還家即受父母拜禮。伏以為臣為子,忠孝之道居先;在家出俗,怙恃之情匪異。苟乖斯道,是曰亂倫。且子於父母,恩報皆一,在儒書則曰昊天罔極,在釋教則曰恩重莫報,安可用小加大,使卑逾尊?蓋甌越之民僧俗相半,溺於信奉,忘序尊卑。切見唐太宗(正)[貞]觀五年嘗禁僧尼受父母拜,方今鴻化風行,革除僥倖,望敕特行戒止,奏有違者,重決罰。」從之。

十一月,尚書右丞林特言:「請(今)[令]諸路普度僧尼處開壇受戒,如本處無戒壇,即就鄰州有戒壇處,祠部即出戒牒給付。」從之。

哲宗元祐元年五月十二日,詔:「坤成節,依降命令開封度僧外,諸州軍有戒壇處,依在京開壇與沙彌受戒。」

道士受戒

徽宗宣和元年十月二十六日,詔:「天下州府道士受戒,並就神霄玉清萬壽宮殿下壇上,在京道士只就在京神霄玉清萬壽宮。」

筆受譯經

太平興國七年六月,譯經,詔梵學僧筆受綴文。七月,詔左右街義學僧詳定。十二月,選梵學沙門一人為筆受,義學沙門十人為證義,其後以惟淨為梵學筆受惟:原作「推」,據下文改。,自此其始也。

《談苑》曰:譯經常以梵僧,後令惟淨同譯經,梵學筆受二人,譯經綴文二人,證義八人。唐世翻譯有筆受官,以朝臣為之,佛佗多羅之譯《圓覺經》也,房融為筆受是矣。皇朝太宗始用梵學僧也。

功德院

淳熙四年八月二十七日,幹辦皇城司謝澄該遇皇后受冊,許賜功德院,乞將鎮江府丹徒惠王墳所皇后閣自行修蓋到僧菴二所,乞以「顯親勝果寺」為額,從之。

又慶元三年五月四日,詔:「應臣僚已請到守墳功德院,其家子孫並不得占據屋宇居止,幹預常住錢穀出入,及差使人夫等。如違,許守僧經台省陳訴。其自蓋造及置到田產者非。」

傳法院

傳法院舊曰譯經院,太祖乾德三年十二月,滄州僧道圓詣西域還,表獻貝葉梵經四十二夾。道圓晉天福中往,在塗十二年,住天竺六年,還經於闐,與其使偕至。太祖召問所曆山川道裏,賜紫衣、器(幣)[幣],館於京寺。

四年三月,僧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請遊西域取經,各賜錢三萬遣之。自是往取經者頗眾。咸平六年知開府陳恕言:「此輩多學問生疏,受業年淺,狀貌庸惡,且自漢入蕃,經由國土不少,見之必生鄙慢。望令僧錄司試問經業堪令去者,送府覆驗。」真宗曰:「恕早曾乞廢譯經院,然三教之興,其來已久,然代言之者多矣,但存而不論可也。此奏宜可之。」

開寶七年,知鄜州王龜從表上中天竺摩伽陀國僧法天、河中府梵學僧法進所譯《聖無量壽》《尊勝》二經、《七佛讚》,詔法天等赴闕,召見慰勞,賜紫衣。法天姓剎地利,通三藏,與其兄達理摩犖義多、西印度僧尼囉、南印度僧尼沒馱計哩帝等四人同造中國,惟法天與其兄得達,餘皆沒於路。法天攜梵經至鄜州,偶河中梵學僧法進其詳經義其:據文意疑當作「與」。,始出。已上經,法進執筆迴綴,龜從潤色之。法天求詣五台,禮文殊,遂遊江、浙、嶺表、巴蜀,許之。

太宗太平興國三年三月,開寶寺僧繼從等自西天迴,獻所得梵夾經等,詔賜繼從等紫衣。自是每獻者多詔賜方袍焉。五年,北天竺迦濕彌羅國僧天息災、烏填曩國僧施護至京曩:原脫,據同書蕃夷四之八九、《長編》卷二三補。,詔賜紫衣,又令天息災等與法天閱舊獻梵夾。太宗崇尚釋教,又以梵僧曉二方言,遂有意於翻譯焉。是年,詔中使鄭守鈞就太平興國寺大殿西度地作譯經院鈞:原作「約」,據《長編》卷二三改。同書道釋二之一二作「均」。。中設譯經堂,其東序為潤文堂,西序為正義堂,譯經僧以次分設堂室。至七年六月院成,召天息災等三人入院,賜天息災號明教大師,法天號傳教大師,施護號傳教大師,令以所齎梵本各譯一經上進。詔梵學僧法進、常謹、清沼等筆受綴文,又命光祿卿湯悅湯:原作「楊」,據《長編》卷二三改。實飲食二時供養,禮拜旋繞,請祈民祐,以殄魔障,僧羅日二時虔禱。兵部員外郎張洎潤色,殿直劉素為都監。悅等言:「天息災等所述自古譯經儀式,將欲翻經於本院,建立道場。施護請於東堂面西粉布聖壇,壇開四門,梵僧四,各主其一,持秘密七晝夜。又設木壇作聖賢位,布聖賢字輪,目曰大法曼挐,眾迎請聖賢閼伽沐浴,香花燈塗、(曰)[日],第一譯主當面正坐,前梵學。其左第二證梵義梵僧,與譯主評量梵義。第三證梵文梵僧,聽譯主高讀梵本,以驗差誤。其右第四梵學僧,觀梵夾梵:原作「焚」,據前後文改。,當聽譯主宣讚讀書,為隸字。第五梵學僧筆受,第六梵學僧刪綴成文文:原作「人」,據上文改。,第七證義僧參詳向義,第八字梵學僧刊定字,第九潤文官,於僧眾南別設位,參詳潤色。譯僧每日沐浴,嚴潔三衣,坐具威儀整肅。凡入法筵,依位而坐,不得紊亂。翻譯應須受用,悉從官給。譯之日,別設齋席。譯文有與禦名廟諱同者,前代不避,於禮未允,若變文避諱,慮妨經義,今欲依國學九經書禦名迴避,諱但闕點畫。」詔禦名不避,餘悉從之。

七月十二日,天息災上新譯《聖佛母經》,法天上《吉祥持世經》,施護上《如來莊嚴經》,各一卷。詔左街選京城儀學僧百人詳定。左右街僧錄神曜與諸義學僧以為譯場久廢,傳演至難,迭興諍難,天息災等即持梵本先翻義,以華(華)文證之,眾僧乃服。詔入藏,刻板流行。

十四日,帝臨幸,召譯僧坐,慰諭,給臥具、幕、繪綵、什器等物,悉度其院童行十人為僧,增修佛殿經藏。自是盡取禁中所藏梵央,令天息災等視《藏錄》所未載者翻譯之。

十二月,詔選梵學沙門一人為筆受,義學沙門十人為證義,又賜《大藏經》以備撰閱。自是每歲再三獻新經,後每誕聖節、五月一日即獻經,皆召坐,賜緡帛,以其經付藏。

八年十月,天息災等言:「臣竊以教法未流,曆朝翻譯,宣傳佛語,並在梵僧,而方域遐阻,或梵僧不至,則譯場廢絕。望令兩街選童子五十人,令習梵字學。」從之,命高品王文壽集京城童行五百人,選得惟淨等十人引見便坐,詔送院受學。惟淨者,吳王李煜弟從鎰之子弟:原作「第」;鎰:的作「鑑」,均據《新五代史》卷六二、陸遊《南唐書》卷三考改。,性穎悟,口授梵章,即曉其義,識西域字,歲餘,度為僧,手寫梵經以獻。自後依法賢授學,為梵學筆受,賜紫衣,號光梵大師。大中祥符後,令同譯經,為試光祿卿。

是年,詔改譯經院為傳法院,又置印經院。

雍熙元年九月,詔自今新譯經論,並刊板摹印,以廣流布。

二年,帝覽所譯經,詔宰相曰:「譯經辭義圓好,天息災等三人及此地數僧皆深通梵學,得翻傳之體。」遂詔天息災、法天、施護並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又詔檕譯經月給酥酪錢有差。法賢,年十二依本國密林寺達聲明學,從父兄施護亦出家,法賢語之曰:「古聖賢師皆譯梵從華,而作佛事。」即相與從北天竺國(諸)[詣]中國,至燉煌,其王固留不遣數月,因棄錫杖缾盂,惟持梵夾以至,仍號明教大師。三年十月戊午,禦製《新譯三藏聖教序》以冠經首,令刊石禦書院。真廟祗遹先訓真廟祗遹先訓:此句疑有錯簡,當移於下句「咸平二年」後。參後文「真宗咸平二年」條。,雍熙四年,詔改名法賢,累加試光祿卿、朝奉大夫。咸平二年,繼作《聖教序》賜之。咸平三年八月卒,諡慧辯。法天,初名達理摩犖義多,後改今名,累試鴻臚卿、朝奉大夫,轉光祿卿,咸平四年五月卒,諡玄覺。施護,十五依帝釋宮寺僧悲賢學五天真草及師子、於闐、三佛齊、闍婆文字,累加試鴻臚卿、朝奉大夫,又試光祿卿。祥符三年九月,天竺僧覺稱獻《讚聖序》稱:原脫,據同書《道釋》二之八補。。六年八月,參政趙安仁等纂集新經並所降制,詔賜名《祥符法寶籙》,丁亥,禦製賜。八年閏六月甲辰,出太宗禦製《妙覺集》五卷,付院入藏。天禧二年正月卒,諡明悟。後又有法護者,與法賢同國人,依中天竺摩伽陀國堅固鎧宮寺,解八轉音,年二十五至京師,賜方袍。景德三年,詔參證梵文,號傳梵大師,累試光祿卿。法進者,學梵書,達梵義,博究教典,綴文婉約,得古經格致,今翻(釋)[譯]儀範自其著定也。其年,詔:「應西天僧有精通梵語可助翻演者,悉館於傳法院。」自是梵僧至者,悉召見,賜以紫服、束帛,華僧自西域還者亦如之。又自天息災言:「聞陝西諸州頗有僧俗收藏梵夾,望降詔購放放:疑當作「訪」。,以資翻譯。」從之。

是年當是雍熙三年。,義學沙門知則上新譯《無量壽經疏》,賜號演教大師。其後獻新經者,僧司集義學僧詳定入藏。十月,帝作《新譯三藏聖教序》賜譯僧,仍令應新譯經逐部之首皆載之,又令刊石禦書院。

淳化四年五月,詔:「西面緣邊及黎、階、秦、廣州,應梵僧自天竺來及中國僧遊天竺還者,所齎梵經並先具奏聞,仍封題進上。」

五年,詔所譯經寫二本,一編入大藏,一藏本院。是年,於闐僧吉祥獻《大乘秘藏經》二卷,詔法賢等定其真偽。法賢等言;「吉祥所獻經是於闐書體,經題是《大乘方便門》,三摩題經,且非《大乘秘藏經》也。其經中文義無請問人,及聽法徒眾非法印次第,前後六十五處文義不正,互相乖戾,非是梵文正本。」帝召見法賢等及吉祥,諭之,曰:「使邪偽得行,非所以崇正法也。宜令兩街集義學沙門,將吉祥所獻經搜檢前後經本對眾焚棄。」從之。

至道元年,沙州曹延祿乞賜新譯經,給之。

真宗咸平二年,真宗以繼作《聖教序》賜傳法院。帝曰:「法賢多上表章,乞製序引,屬諒陰之內,不欲措意。(禪)[禫]服已除,近方搆思,乞時賜也乞時賜也:此句當有奪誤。。」初刻石禦書院,法賢等累表求降付院,與太宗《聖教序》對,三年九月始得請,備威儀迎導以歸,令於便殿安置。又有僧可升獻《注解序》,對便殿,賜束帛。

景德元年,天竺譯經三藏法護入貢梵經,真宗召見便殿,恩賜甚厚,館於譯經院。天聖末,注輦國貢金葉(文)[天] 竺字,詔令翻譯之。法護姓憍屍迦氏,婆羅門之族,累號普明慈覺傳梵大師,嘉祐三年卒,諡曰演教大師,蓋壽九十餘。

十方寺

紹熙元年五月四日,真祕閣張鎡言:「乞以臨安府艮山門裏所居屋捨為十方禪寺,仍捨鎮江府本家莊田六千三百餘畝,供贍僧徒。」禮部、太常寺擬「慶壽慈雲禪寺」為額,從之。

责编:人学研究网|华夏春秋栏目·紫天爵

相关热词搜索:释道 情况

上一篇:宋代的宗教    下一篇:“坊市制”破坏后的新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