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人类通史 > 农业文明 >

梁家勉:我国传统农业的特点

2017-08-21 12:40:51来源: 人学研究网 已浏览人数:
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中,都视农业为“国脉民天”,以农立国,形成了许多具有我国特色的传统农业。其特点大约有七方面。

(作者:梁家勉,著名农史学家)

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中,都视农业为“国脉民天”,以农立国,形成了许多具有我国特色的传统农业。今将这些特点概括于下:

1. 有一套农业生产技术的指导思想——天(时)、地(地位、地势、地形、土质)、人(力)三者“制宜”的理论。这套理论,《周易》著录较早,称为“三材”或“三才”。《孟子》则称此三者为“天时”、“地利”、“人和”,并认为这三者因素中,“人”的因素尤为突出。跟着,《吕氏春秋》专从耕稼角度也提到:“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同样把“人”放在首位。从此,逐渐形成为我国传统的农家思想主流。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天”或“地”是客观铸定,人们包括所有生物都要受它支配。

2.对水土保持的重视:在2600多年前,管仲就非常强调“水土”的重要性。他说:“民之听生,衣与食也,食之所生,水与土也”。“地者,万物之本原……水者,地之血气……”,把水、土(地)视为人民以至万物的本原或生命线。他在《地员篇》所述,基本也是探讨农林植物与水(水泉深浅)、土(土质、地形、地势)的关系。此外,在书中不少的“篇”论及植树、造林、护林以至“伐材下木”、“斧斤以时”的法令,联系到他对水、土的重视程度和当时出现“牛山濯濯”的现象,相信当时已初步意识到森林保持水土的作用。此外,平原耕地,有田埂与否,也是防止水土流失的关键措施之一。中国传统农作,一般都在有田埂的田间施工,不妨说,自古已然,至今犹是。

3.在田间的耕耘管理工夫方面,中国传统做法是要求充分发挥人力,进行精耕细作。前人所谓:“深耕易耨”、“深耕熟耨”、“深耕疾耰”、“力耕数耘”……等语,皆指在一定耕地面积内,竭其应尽、能尽的人力,从事集约劳动,反对不量力而“渠地”以耕。认为“耕而鲁莽……芸而灭裂……”,粗放施工,必无好果。这是2000多年来从农耕实践中铢积寸累传承的经验,由来者渐,影响也深。其耕作工夫,则越来越精细。见于古农书记载的,也越来越多、越具体。如:《氾胜之书》(汉)提到的“趣时、和土、务粪泽”等“耕之本”的说法,《齐民要术》(后魏)标出的“耕田“、“收种”、“种谷”等章节,《陈旉农书》(宋)涉及的“地势”、“耕耨”、“粪田”、“薅耘”等要诀,王祯(元)、马一龙、徐光启、耿荫楼(明)、刘应棠、王心敬(清》……等人阐述的措施,其内容重点和方法,虽不尽同,详略互异,但都体现出历代对这一历史传统的继承、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4.着重“粪田之宜”:适当调制和施用“有机肥料”。溯我国农田连耕制,至少经2000多年使用,其地力基本还能维持“常新壮”而不衰竭,主要原因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措施:其一是“精耕细作”:其次是陈旉所述(1149)的“粪田之宜”。陈氏从总结历史遗产和个人实践(躬耕)经验中,认为通过恰当处理、将无用的废弃物,化为“有机肥”以“粪田”,如此不但获致“收成倍厚”,且可促使土力“益精熟肥美”。应该说,这是传统农业突出的优点之一,时至今天,我们犹拜其赐。

5.利用生物防治害虫。这一措施最初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在《诗经》、《庄子》、《论衡》中,都散见不少有关的史料。人们发现“含血之虫相胜服、相啮噬、相啖食”的现象,因而逐步形成一套“食物链”观念,经过不断观察,懂得了利用(包括保、放养、饲育)一些有益的动物,承担其“防治任务”。此类记载,可能算《南方草木状》为最早,该书提到南方人以蚂蚁防治柑橘害虫事例,后来这类事例,散见与唐、宋、明各朝文献。传统上习用以防治害虫的动物,除蚂蚁外,还有螳螂、蛙、龟、鱼、鸟、燕、鸡、鸭、蝠......等不一其类。这是我国农史上有其特色的害虫防治技术,其中有些是创自我国少数民族。

6.农植物品种资源及其选种、育种和繁殖技术,在我国传统农业上,发展确相当早。例如,河姆渡、半坡以及较后的马坝等遗址,都发现有罐藏的稻(有粳、有籼)、粟、蔬、果等种子。可以体会到:距今六七千年前后,人们从大自然的观察和斗争中,已初步理解到“种麦得麦,种稷得稷”和同一种作物中、有不同品种而“待时以播”的道理。当时技术措施虽然落后,但后来经历长期对育种和繁殖的实践,却逐步在演进。如《诗经》提到黍、稷、稻、麦、菽等作物,各有其“植”(早种)、“穉”(晚种)、“穜”(先种后熟)、“稑”(后种先熟)以至所谓“善”(质优)、“有”(产丰)、“庭”(茎直叶劲)、“硕”(穗大粒多)等特征的品种。接着,《尔雅・释草・释木》两篇所载植物,其属于“农”方面的类别和品种,又大见增多。这些资料,基本反映出先农对物种方面所下工夫及其成果的光辉史绩。分述如下:第一,选种工夫:《诗经・大田》就已提到这项工夫的专名,称为“种”。郑玄训为“择其种”,意指大田作物的选种。继此,《吕氏春秋》还注意到具体作物的具体选种标准问题。至选种的具体方法,也有虽简单、但实用的记载:除目选(察其株、穗、粒形)外,还有风选、水选、筛选、芽选(发芽试验)等。第二,育种工夫:《齐民要术》所记较早、较详,其中提到:种子会受到种种因素的不良影响,强调育种的必要性,“特宜存意,不可徒然”;严密防杂、辟治种子田,切实保纯;对雌雄花异株的作物,要适当处理其授粉(勃)作用;种子播前,利用湿、温、光、盐或一些药物等进行处理;及时收种藏种的注意点和措施等。这些问题对以后历代传统的育种技术,颇有启发作用。第三,繁殖工夫:这套工夫有简有繁。如播种繁殖,早在原始农业阶段就开始了。无性繁殖方面,其较易、较习用,且较早见于文献的当为“插条”,《战国策》就有“摸树”、“倒树”、“折而(又)”的记载。此后出现的“压条”和“高取压条”(圆枝)等繁殖法,均见于《齐民要术》以次历代农书。此外,嫁接措施虽较“繁”,但氾胜之、贾思勰两书均著其法。氾书著的是“多砧形”,其法今已罕见;贾书在《插梨》、《种柿》等篇提到的是“单砧形”,今犹习用。接此,《农桑辑要》还具体载有四种(其中包括“芽接”)。可见其演进的一斑。

7.顺应生态系统的农、林、牧、渔综合性的传统农业——“有机农业”。这一体制注意“天、地、人”的相互适应,加强环境和动物、植物之间的循环利用,从而促进农业生态体系的不断发展。这是我国农史上值得回顾的特点。《汉书・食货志》早就反映了当时及其前的一些农户,除在大田种谷外,视“山林、薮泽、原陆、淳卤”地势,各尽其宜。“种谷必杂物五种”,“环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场(田旁)。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女修蚕织”。这是多种(或混合)经营的农事,虽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尽同,但基本原则古今一揆,同样符合生态系统的要求,这是长期形成的传统之一。

人学研究网·人类通史栏目编辑:童心竹


相关热词搜索:传统农业 特点

上一篇:王曙光: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与现代农业发展    下一篇:樊志民:中华农业文明的原本性认识—顺天应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