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华夏春秋 > 夏朝 >

夏朝各种生活风俗

2016-06-09 19:59:02来源:人学研究网 责编:紫天爵 已浏览人数:
原始社会巫术盛行,到原始社会后期,社会分化出一批专职的巫师。他们充当人类最早的精神领袖。夏代承袭了占卜这个传统,统治者以占卜为手段,神化自己的权威。

宗教信仰习俗

原始社会巫术盛行,到原始社会后期,社会分化出一批专职的巫师。他们充当人类最早的精神领袖。夏代承袭了占卜这个传统,统治者以占卜为手段,神化自己的权威。夏王为了神话自己的权威,竭力表现自己尊天命、敬鬼神的品格,“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

《左传·袁公十八年》引《夏书》曰:"官占,惟能蔽志,昆命于元龟",表明当时使用龟甲占卜。《国语·郑语》记:"《训语》有之曰:'夏之衰也,褒人之神化为二龙,以同于王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也。'夏后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 而藏之,吉。……"《尚书·禹恭》云:"九江纳赐大龟。"这些文献资料证明夏代用龟甲占卜很盛行。(《夏史与夏代文明》李学勤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原始社会人们认为万物有灵,因此产生多种信仰。夏朝建立后,仍然保持多神崇拜,特别对"神性"动物的崇拜。二里头遗址发现过陶塑蟾蜍、陶龟等形象。蟾蜍代表月神、龟是灵宝这些陶塑与夏人的信仰有关。值得注意的是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塑龙头,并在出土的两件陶器肩腹部发现了雕塑小龙形象,还在淘气上发现了刻画着龙的图像或饰上龙纹、蛇纹和鱼纹等图案。在二里头文化二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绿松石龙形器,更能证明夏人继承了华夏先民们的崇龙礼俗。(《夏史与夏代文明》李学勤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夏朝建立后,随着人世间国王的出现,至高无上的天神崇拜即上帝神崇拜也应运而生。如《尚书·甘誓》记载夏后启攻伐有扈氏的誓词成:"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夏启崇拜天神,凭借天神的力量来惩罚有扈氏。(《夏史与夏代文明》李学勤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夏人在郊祀天神的同时,要以祖先神配祭。《国语·鲁语上》记:"夏后氏禘皇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礼记·祭法》云:《礼记·宗法》云:"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皇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这表明从虞舜开始,到夏商周三代,人们都惟天神之命,同时配祭祖先神。(《夏史与夏代文明》李学勤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夏人既崇拜天神,还崇拜社神。《尚书·甘誓》记:"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可见社神的地位也很崇高。《史记·封禅书》云:"自禹兴而修社祀。"《史记·殷本纪》云:"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这就是说夏朝从始至终都有社神崇拜。此外,夏人在孟冬(十月)季节还要祭祀农业神,名之曰"嘉平"。后来这个传统延续下来,又称"腊祭"、"蜡祭"。祭祀活动常伴有乐舞。二里头遗址出土乐器有陶鼓模型、漆鼓、铜铃、陶 和石磬等。(《夏史与夏代文明》李学勤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夏商周三代形成一脉相承的占筮之法。夏代的名称叫《连山易》。《周礼·春官宗伯·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又:《春官宗伯·筮人》:"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周易正义》引郑玄《易赞》及《易论》云:"夏曰《连山》,商曰《归藏》,周曰《周易》。"《连山》、《归藏》二书久佚,不见于著录,今有集佚奔,惟不可信。三者皆用蓍占卦,经卦皆用八卦,重卦都是六十四卦,主要区别是挂名不同,是不同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性质相同的卜筮之书。(《夏史与夏代文明》李学勤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尚书·尧典》 记虞舜"禋于六宗",贾逵注云:"天宗三:日、月、星也;地宗三:河、 海、岱也。"分野规范明简。夏商自然神中,又细分出天象、气象或气候神, 属之天神,与地上的四方神、地祗动植物神相对应。鬼魂崇拜重在祖先崇拜。神域领域有一定的领属关系。与此同时,与王权的建立和强化相对应,社会生活中逐渐产生了一个比原有诸神更强有力的大神,即超自然色彩的上帝崇拜。《楚辞·天问》有云:"帝降夷羿,革孽夏民。"《尚书·汤誓》有云:"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墨子·非乐上》引"汤之官刑"有云:"上帝弗常,九有以亡,上帝不顺,降之百祥。"九有犹文献恒称的夏代地理的九州。似上帝观念的产生,起自夏代,而深化于商代。(《夏史与夏代文明》李学勤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占卜习俗

占卜源起原始宗教中的前兆迷信,属于巫术占验范畴。距今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甲骨占卜广为流行,但中原地区主要盛行骨卜,大多利用猪、羊、牛、鹿的肩胛骨作占卜材料,卜骨一般都不加刮削整治,仅施火灼,受限于骨料厚度,骨上通常不见卜兆裂纹,也不见后世卜者为控制骨上兆坼变化而施行的所谓钻、凿等技术性处理内容。夏代基本承之,夏代占卜用的骨料,大多是牲畜的肩胛骨,乃取其面大骨薄利于施的之故,但在黄河流域豫北、冀南和晋中南地区,主要用猪、羊、牛胛骨, 在汉水和淮水流域上游地区及夏代的东方地区,则又多出鹿胛骨,这应与各地的物质自然经济来源有关,大体是选用当地最易得或畜养之兽畜,取其骨为占具,当如《淮南子·汜论训》所云:"家人所常畜而易得之物也,故因其便以尊之。"一般说来,夏代的卜骨整治情况是相当差的,较之龙山时期卜骨无多大差异,火灼是其主要占卜法,与后来商代甲骨上常见的刮、削、 锯、切、磨等精粗技术性整治处理和钻、凿、灼并施相比,显得原始得多。夏代东方地区的占卜文化,又显然比中原地区要高出一筹,其卜骨的整治和占卜形态已居当时的领先地位。(宋振豪著《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丧葬礼俗

《山海经·海内南经》有云:"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之,是请生。"孟涂之所殆为传说中夏代鬼魂幽冥世界去所之一,在西南方,但在山西襄汾陶寺发现的 龙山晚期墓地,千余座墓葬几乎都是一色的仰身直肢葬,头向则对东南方。河南洛阳东马沟二里头类型墓葬,约 82%的墓圹呈南北向,头向南方,只有18%的墓为东西向,头向西方。偃师二里头遗址历年发现的大量墓葬,绝大多数呈南北向,一般头向均对北方。(宋振豪著《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婚姻习俗

夏代去原始社会未远,承氏族时期遗风,婚姻犹存过渡阶段多态多姿色彩,却又呈现出阶级社会的鲜明印记。有夏一代,父权制的宗亲组织形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始传父爵,乃能光治先君之基业"的禹子启,是创建夏代国家的关键人物,他在排斥母系制,确立父权社会制度方面,表现远比禹坚决。《墨子·非乐上》言启"淫溢康乐"。从史传看来,至少有两件事,可看出这位夏王的所为,带有深刻的社会发展历史内涵。一件是《天问》中提到的"启棘宾商(帝),九辩九歌。"棘读为亟,有屡次、数番之意。此事即《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说:"开(启)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郭璞注:"嫔,妇也,言献美女于天帝。"在提高父权制统治权威的同时,妇女屡屡成为启大施淫威的对象,甚至被任意用来作祭,标志着父权制的确立,从其起始即建立在奴役女性的基点上。不过,夏代由母系全面转入父权社会,原来的氏族内部结构毕竟还相当强,宗亲集团对外以父系为代表,而连结其内部关系的纽带却每每仍是母系。夏王太康失国,失在失去王室妻族一方的支持,即是明显事例。据《楚辞·离骚》云:"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

利用婚姻方式团结诸族,是夏代立国之本,国家的兴衰存灭,每每与这方面的成功与否紧相交织。少康中兴,与血亲集团有虞氏的支持作后盾分不开,《左传·哀公元年》有云,有虞氏以二姚妻少康,"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终于"复禹之绩。"同样,夏的覆灭,王室妻族的作梗是相当关键的因素。(宋振豪著《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饮食习俗

早在夏商时代,饮食已与政治观念和等级制纠合一体。《尚书·洪范》列"食"为"八政"之首。“民之质矣,日用饮食。”“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所谓《虞书·益稷》有言:"杰民乃粒,万邦作乂(治)。"在维持温饱的低层次生理学需求基点上,统治者的"食政"意识也已有夏商时代的饮食,呈现的社会功利取向与价值观,具有"明贵贱,辨等列"的显而易见的"礼政"内容。"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严阶级之别,序等级之分,谐统治集团人际关系,重人伦教化,是夏商贵族饮食的"食礼"和"食政"所在。

如果说夏商社会的饮食事象,存在着地域分布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差异或其他种种自然的及人为的个性,那么"寓礼干食"和"食以体政",则恐怕是其普遍的两大要征。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演进脉络,实在夏商时代已定下了基调。(宋振豪著《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大体说来,中原地区的夏人,其主食以粟类谷物为主,去皮即今所称小米。位于夏王朝东南地区的一些方国,则有以稻米为主食。(李学勤主编《夏史与夏代文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相关热词搜索:风俗 夏朝

上一篇:夏代的思想学术    下一篇:夏代饮食礼器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