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华夏春秋 > 南北朝 >

南北朝:南朝盛衰

2018-07-24 09:49:04来源:人学研究网 已浏览人数:
南齐永明中,当北魏孝文帝前期,北魏遣使向南齐索取书籍,南齐朝臣经商议准备拒绝其请求。南齐中书郎王融主张答应,认为这是使拓跋鲜卑学习汉族文化,从而使天下大同的机会。
 
  东晋以后的一个半世纪中,江南相继出现以建康为都城的宋(公元420-479年)、齐(公元479- 502年)、梁(公元502- 557年)、陈(公元557- 589年)四个政权,它们先后与黄河流域的北魏及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等政权对峙。唐初史学家李延寿将宋、齐、梁、陈四代史合编为《南史》,又将北魏至隋的几个北方政权的历史合编为《北史》,于是人们习称宋、齐、梁、陈为南朝,或将它们与此前定都建康的三国吴与东晋合称为六朝。
 
(一)宋、齐、梁、陈递嬗与政治
 
  1、宋
 
  东晋末,刘裕纠合北府兵下层军官,起兵消灭桓玄,击败卢循,摧毁南燕、后秦两个少数族政权,权势日益上升,最后取代名存实亡的东晋,以宋王的身份取得帝位,号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国号为宋。刘裕即宋武帝。
 
  刘裕创宋,奠定了南朝各代基本的政治格局。
 
  首先,刘裕借助北府兵建立新的政权,北府兵在刘宋初由东晋徐兖二州控制的方镇武力变成由皇帝直接指挥的中央禁军,由中央领军将军、护军将军、中领军、中护军、卫将军等武官统领,中央尚书台(省)下的五兵尚书或皇帝所亲信的人掌握的某些机构如制局监秉承皇帝旨令,掌管军官任免及军队调动,中央禁军也因此被称为台军。南朝各代虽政权更迭频繁,皇位继承也往往伴随激烈的军事冲突,台军的构成及地域来源不断变化,但台军一直是中央借以控制地方的主要武装。台军将领几乎全是各代创业者的扈从亲信或皇帝信任的寒人武夫,他们通过军功上升,以致出将入相,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因此丧失了他们在东晋时期专兵的特权。这样,东晋时期皇权衰弱的局面不复存在,东晋门阀政治演而为南朝皇权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南朝重新确立。
 
  其次,刘裕即帝位后,吸取他创建政权时获得的经验,以荆州居上流之重,地广兵强,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 ,规定只能由皇子作刺史;又因扬州为都城建康所在,乃立国基础,也必须由宗室亲近充当刺史。其他重要州镇也多由皇室控制,高门士族人士只能作州府僚佐。南朝各代沿用这一惯例,并不断削弱荆州等军事重镇的实权,又由中央直接委派典签之类的州府小吏,挟皇威以监视州镇。因此,东晋时期门阀士族控制州镇,尤其是控制荆州以威胁建康的形势为之改观,皇位继承不再由门阀士族操纵,但伴随皇位更替而来的宗室残杀则成为南朝政治的突出现象。
 
  其三,刘裕以低级士族身份创立政权,门阀士族因其在政治及社会文化上的地位和影响,在新政权中仍受重视。中央各部门的首脑如尚书令、尚书仆射、各部尚书尤其是掌管选举的吏部尚书以及侍中、散骑常侍、中书监、中书令、中书侍郎等,多由高门士族人士担任;皇室子弟出为都督、刺史,其军府上佐亦由士族人士充任,号称府望;门阀士族子弟仍能仅凭借门第担任重要官职,平流进取,坐致公卿。但门阀士族在南朝各代毕竟只能依附于皇权而不能凌驾于皇权之上,各代为了削弱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影响,皇帝们往往利用出身微贱而有实际才干的人即所谓 恩幸 来控制中央各部门,如尚书省的尚书令史、中书省的中书通事舍人实际把持了这两个最高权力机构,门阀士族人士越来越成为政治中的摆设,被剥夺了实权。门阀士族尽管瞧不起那些拥有大权的受皇帝委信的寒人,拒绝和他们交往,并以门第和婚宦自相标榜,但他们的政治地位乃至社会地位仍处于不断衰落的过程中。而且,由于门阀士族人士的实际政治才干因优越的地位而每况愈下,也由于他们在各种政治斗争中动辄得咎,频遭杀戮,他们在梁朝末年基本上退出了政治舞台。
 
  宋永初三年五月,刘裕病死,其长子刘义符(公元403- 424年)以皇太子身份即位,尚书令、中书监、护军将军傅亮,司空、录尚书事、扬州刺史徐羡之,领军将军谢晦等三人辅政。刘义符沉溺于戏狎,傅亮等欲加废黜,而刘裕次子刘义真举止轻浮,也难当重任。于是,次年二月,傅亮等首先免去刘义真庐陵王爵,将他贬为平民,随即将他杀死。五月,他们又与应召入朝的南兖州刺史檀道济、江州刺史王弘合谋,以皇太后的名义废刘义符为营阳王,迎立刘裕第三子荆州刺史宜都王刘义隆(公元404- 453年)为帝,即宋文帝,改年号为元嘉。
 
  宋文帝即位之初,徐羡之、傅亮居中辅政,谢晦则率原领军府所统精兵强将出为抚军将军、都督荆湘雍益宁南北秦七州诸军事、荆州刺史,欲与镇于广陵(今江苏扬州市)的檀道济分领强兵,配合徐、傅,控制朝廷。东晋那种门阀士族专政的情形又现端倪。文帝最初隐忍不发,用其原荆州僚属王华为侍中,到彦之为中领军,以分徐羡之、傅亮的权势,又争得檀道济、王弘的支持。元嘉三年(公元426年)正月,杀徐、傅二人,亲自督檀道济、到彦之率军西进,于次月将谢晦擒杀。此后,宋文帝既委任诸弟控制州镇,执掌朝政,又加以防范,同时尽力增强中央禁军及太子东宫军队的力量。宋文帝先后任用门阀士族人士王弘、王浚首、殷景仁、范晔、庾炳之、徐湛之、何尚之等人参与大政,又利用他们相互牵制。元嘉三十年间,中央政局事变频出;元嘉十三年,文帝诛杀随刘裕创宋的一代名将江州刺史檀道济及其几个儿子;元嘉十七年,文帝又因其同母弟大将军、录尚书事、扬州刺史、彭城王刘义康权势太盛而将他贬为江州刺史,杀其党羽前领军将军、丹阳尹刘湛等人;元嘉二十二年,左卫将军、太子詹事范晔等因密谋拥立刘义康被杀,刘义康亦遭囚禁,后被毒杀。但这些政治事件都未酿成大规模的政治动乱,政局相对稳定,加上文帝发展生产、缓和社会矛盾的一系列措施,使百姓能致力农耕,元嘉时期成为东晋南朝社会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被后人盛赞为 元嘉之治.元嘉二十八年(公元451年),文帝长子皇太子刘劭利用巫蛊诅咒文帝早死之事暴露,文帝谋改立皇太子。元嘉三十年二月,刘劭利用东宫所统万余精兵,与其同母弟始兴王刘浚合谋,拥兵杀文帝及尚书仆射徐湛之、吏部尚书江湛、侍中王僧绰等人,自即帝位,宠任东宫心腹将帅。刘劭弟江州刺史武陵王刘骏(公元430- 464年)与会稽太守随王刘诞、文帝弟荆州刺史南谯王刘义宣等联合起兵,反对刘劭。四月,刘骏军队攻到建康附近,刘骏称帝,即宋孝武帝。五月,刘骏攻入建康,刘劭、刘浚被杀,刘骏以其部将沈庆之、柳元景分任领军将军、护军将军,组建成新的中央禁军,其旧部将领王玄谟、宗越等均被委重。
 
  刘骏即位后,其叔父刘义宣因坐镇荆州十年,兵强财富,拒绝入朝,其部下蔡超、竺超民等贪图富贵,也积极鼓动他起兵夺取帝位。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刘义宣于荆州称帝,与豫州刺史鲁爽、江州刺史臧质、兖州刺史徐遗宝等举兵反刘骏。鲁爽、徐遗宝迅速败亡,刘义宣与臧质合兵10余万,进至芜湖,被沈庆之、王玄谟击败,逃回江陵。六月,刘义宣与其16个儿子被攻杀。大明三年(公元459年),刘骏又派沈庆之将其弟刘诞击杀于兖州刺史任上。
 
  孝武帝刘骏竭力用寒人恩幸控制朝政和州镇,以强化皇权。刘骏在宋文帝时,曾因引用寒人为府佐受到借重门阀士族的文帝的指责,他即位之初,便下诏政事不得全部让尚书令、尚书仆射处理,责令尚书省较低级的官员尚书郎勤于政事,后甚至同时置两位吏部尚书以削弱其选举权力。寒人出身的戴法兴、巢尚之、徐爰等人以低级官职专执朝权,官员选拔、升迁、奖惩,刘骏都要和他们商议后再作决定,由高门士族担任的尚书令、尚书仆射只剩下 望白署空 即在公文上签名认可的权利。沈庆之、沈攸之、黄回、吴喜、宗越等寒人武将更是权势熏灼。刘骏还通过改置州镇的办法削弱地方势力,他即位初,将扬州分为扬州及东扬州二州;将东晋以来废置不常的湘州(治今湖南长沙市)最后稳定地设立起来,分统原荆州所统长沙等八郡;后又分荆州、湘州、江州、豫州共八郡置郢州(治今湖北武汉市),横跨数州之间;东晋以来,雍州侨置于荆州之内,无实际统治区域,宋文帝曾分荆州襄阳等五郡归雍州统辖,治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刘骏又进一步分荆州郡县充实雍州无实土的侨郡县,使雍州重镇形成,荆州因此再也不能发挥其昔日威胁建康朝政的影响。刘骏还委任寒人恩幸担任州镇军府掌管文书的典签,他们负责监视州镇长官,并拥有随时将情况直接报告朝廷的权力,州镇起兵反抗朝廷的可能性大大削弱。至此到南齐,寒人恩幸朝政、武夫掌兵权、典签控辖州镇成为惯例。大明八年(公元464年)五月,孝武帝刘骏病死,皇太子刘子业即位。
 
  刘子业荒淫无道,竟杀其姑母新蔡公主的丈夫,将她纳入后宫为贵嫔。他宠任禁军将领宗越、谭金、童太一等,先后杀其叔祖江夏王刘义恭及孝武帝时重臣柳元景、颜思伯、沈庆之等,又杀其弟新安王刘子鸾,肆意侮辱其叔父湘东王刘浚、建安王刘休仁、山阳王刘休佑等人,并欲加杀害。次年十一月,刘浚联络刘子业左右阮佃夫、王敬则、寿寂之等人;杀子业及其弟扬州刺史豫章王刘子尚,宗越等人也以谋反罪被杀。次月,刘浚称帝,即宋明帝。
 
  明帝杀侄自立的同月,刘子业弟弟江州刺史晋安王刘子勋、荆州刺史临海王刘子顼、郢州刺史安陆王刘子绥、会稽太守浔阳王刘子房等举兵反抗,刘子勋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市)称帝,设置百官。徐州刺史申令孙、司州刺史庞孟虬、豫州刺史殷琰、青州刺史沈文秀、冀州刺史崔道固、广州刺史袁昙远、益州刺史萧慧开、梁州刺史柳元怙、湘州刺史何慧文均响应刘子勋,真可谓普天同叛。刘浚凭借其兄刘骏组建的中央军,又令将领各自招募以加强力量,将反叛州镇平定,刘子勋兄弟10余人被杀,但沈文秀、崔道固与徐州刺史薛安都等投附北魏,到泰始五年(公元469年),北魏尽据刘宋淮河以北青、冀(二州共治今山东益都)、兖(治今山东济宁市东北)、徐(治今江苏徐州市)四州。
 
  明帝继续用寒人操纵朝政,典签监视州镇。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他诛杀因镇压刘子勋等叛乱有功而执掌大政的弟弟刘休仁、刘休佑,其兄弟辈巴陵王刘休若、庐江王刘浚、武昌王刘浑等亦相继被杀,只有桂阳王刘休范因无才能而免于一死。宋文帝、孝武帝子孙死者数十人。但明帝诛杀宗室诸王,并未能实现他巩固皇位的初衷。泰豫元年(公元472年)四月,明帝病死,其子刘昱(公元463- 477年)即位。元徽二年(公元474年)五月,江州刺史刘休范据州起兵,率军2万东下进攻建康,右卫将军萧道成拒战有功,升任中领军,总帅禁军,借此扩张势力。元徽五年,萧道成杀刘昱,立其弟刘准为帝,自执朝政。升明三年(公元479年),萧道成又取代刘准,建立南齐政权,宋经59年而亡。-------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百卷本魏晋南北朝政治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南齐
 
  齐高帝萧道成(公元423- 482年),字绍伯,原籍东海兰陵(今山东枣庄市峄城镇)人,祖上因永嘉之乱迁居江南,为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市西北)人。兰陵萧氏据称为西汉相国萧何之后,东晋时亦为低级士族,与刘宋皇室刘氏的社会地位相同。萧道成父萧承之在宋文帝时以战功官至冠军将军、南泰山太守。萧道成少年时曾从当时儒学大师雷次宗习读经书,16岁即率军出征,屡立战功。宋明帝杀侄自立,任命萧道成为右军将军,领宿卫禁军,奉命击败反对明帝的会稽太守刘子房。泰始二年(公元466年),徐州刺史薛安都起兵反叛,连结北魏,败宋将张永、沈攸之,北魏军队随后进驻淮北地区。萧道成受任为都督北讨前锋诸军事,镇淮阴(今江苏淮安),保护淮南,后升任都督兖青冀三州诸军事、南兖州刺史。萧道成初镇淮阴,部下不足千人,他在淮阴四五年中,收纳青、徐一带拥有私兵的豪族垣崇祖、垣荣祖、刘怀珍、刘僧副、刘善明、李安民、崔祖思、崔慧景等,力量日益壮大,民间甚至出现萧道成将作天子的谣言,引起宋明帝的警觉。泰始七年,明帝召萧道成入京,其部下多劝他拒召,萧道成认为明帝诛杀宗室,骨肉相残,宋室行将大乱,正是借机创业的时候,于是入建康任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
 
  萧道成在青徐招纳的豪族成为他日后创建南齐的政治基础。史称: 太祖(萧道成庙号)作牧淮兖,始基霸业,恩威北被,感动三齐,青冀豪右,崔、刘望族,先睹人雄,希风结义。 萧道成后来就封齐王,称帝后以齐为国号,与他凭借 三齐 即今山东一带豪族 始基霸业 颇有关系。
 
  宋明帝临死,命护军将军褚渊、尚书令袁粲、荆州刺史蔡兴宗、郢州刺史沈攸之及中领军、尚书右仆射刘浚辅佐皇太子刘昱。萧道成因与褚渊有私交,得到推荐,被任命为右卫将军、领卫尉,并享有任免淮南各州官吏的权力。刘昱即位后,萧道成遂与褚渊、刘浚、袁粲共执朝政。及平刘休范,萧道成升任散骑常侍、中领军、持节、都督南兖徐兖青冀五州军事、镇军将军、南兖州刺史,不久,又升任尚书左仆射,既与褚渊等合称朝廷四贵,又拥有统领禁军及调动淮南各州军队的权力。元徽四年(公元476年)七月,宋宗室南徐州刺史建平王刘景素于京口(今江苏镇江市)起兵,萧道成率军将他击败,威名更盛,深受刘昱猜忌,屡欲加害。萧道成谋逃到江北起兵,并打算让其在淮南的心腹部将骚扰北魏边境,制造紧张局势,使自己得以从建康脱身。后接受垣荣祖、刘善明等人的意见,固守建康,相机行事。
 
  元徽五年七月,萧道成利用刘昱左右王敬则、杨玉夫等杀刘昱,以兵威逼袁粲、褚渊等,迎立刘准为帝,改元升明,自以录尚书之职总掌军政大权。
 
  十二月,荆州刺史沈攸之起兵东下,传檄州镇,指斥萧道成专擅朝政,袁粲与新任尚书令的刘秉等也联络刘昱禁军武将卜伯兴等,谋诛萧道成。萧道成攻杀袁粲等人,于次年击灭沈攸之的荆州武装,受封为齐王。升明三年(公元479年)四月,像刘裕取代东晋建宋一样,在军队的威胁下,演出一场 禅让 的闹剧,取代刘准,建立南齐政权。
 
  萧道成称帝前后,下令禁止奢侈,并身体力行,又禁止诸王封占山泽,减免百姓赋税徭役负担,曾表示自己如在位10年,将使黄金与土块同价。建元四年(公元482年)三月,萧道成病死,皇太子萧赜(公元440- 493年)继位。
 
  齐武帝萧赜曾与其父一同创建南齐,颇知民间疾苦,他在位10余年中,经常下令减免赋税,鼓励农耕,发展生产。武帝还注意发展教育,下令建国子学,以宰相王俭兼任国子祭酒,在王俭的倡导下,儒学出现复兴迹象。武帝次子竟陵王萧子良也于其别墅西邸招集沈约、谢眺等文学之友,探讨义理,点缀了永明年间相对稳定的政局。但武帝因百姓诈冒士族等行为篡改户籍致使国家赋役征收对象减少,下令清查户籍时,却于永明三年(公元485年)激起浙东地区由唐寓之领导的暴动,结果不了了之。
 
  在政治上,齐武帝委任纪僧真、刘系宗、茹法亮、吕文显等寒人,他们虽官高爵显,仍常兼中书通事舍人及制局监,参掌朝廷政令与全国军队调动,权势显赫。武帝既让子弟出任州镇都督、刺史,又亲自安插僚属典签,严加防范,所谓 辅以上佐,简自帝心,劳旧左右,用为主帅(指典签,因权重被称为签帅),州国府第,先令后行,饮食游居,动应闻启.都督、刺史只得 端拱守禄,遵承法度,张弛之要,莫敢措言。行事执其权,典签掣其肘,苟利之义未申,专违之咎已及.武帝第四子萧子响在荆州刺史任上因置60人左右的武装侍从,并与他们饮酒作乐,武帝在得到萧子响长史及典签等人的密报后,便派禁军前往,将萧子响击杀。通过这种严密控制,南齐很少出现刘宋那样出镇宗王趁朝廷政局变故而起兵向阙的情况,却也为齐明帝萧鸾(公元452- 498年)诛杀宗室诸王提供了条件。
 
  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十一月,武帝病死,其太子萧长懋先他而死,武帝不立因才干文雅而深孚众望的次子萧子良,却以萧长懋子萧昭业为皇太孙,作为法定继承人。武帝临死命萧子良与自己的堂弟尚书令萧鸾辅政,萧子良随即因受萧昭业猜忌忧愤而死。萧昭业荒淫无道,宠信中书通事舍人綦母珍之、朱隆之及禁军将领曹道刚、周奉叔等,欲杀执政萧鸾。次年七月,萧鸾与朝廷重臣尚书左仆射王晏、车骑大将军陈显达等合谋诛杀萧昭业众党羽,以皇太后令废萧昭业为郁林王而杀之,立萧昭业弟萧昭文为帝。萧鸾总掌朝政,萧昭文虽身为皇帝,想吃条蒸鱼也先得通报于他。这年十月,萧鸾又废萧昭文为海陵王而自称帝,即齐明帝。萧昭文不久被杀。
 
  明帝萧鸾在政治上没什么作为,唯以诛除其伯父萧道成及堂兄萧赜子弟即所谓高、武诸王 ,稳固自己的皇位为要务。从他立萧昭文到其死前,三次大规模屠杀高、武诸王及萧昭文的两个弟弟,共杀20多人,连年只7岁的幼儿也不放过。他每次开杀戒之前,都要作猫哭鼠状:先烧香火,呜咽涕泣,众以此辄知其夜当相杀戮也。 而诸王虽大多为都督、刺史,但因受府佐及典签的控制,毫无反抗能力,无不引颈受戮。明帝在杀诸王的同时,又将屠刀指向高、武以来的朝廷大臣,杀尚书令王晏。永泰元年(公元498年)四月,大司马、会稽太守王敬则因属高、武朝旧臣而受猜忌,举兵反,百姓扛篙肩锄随从者达10多万人。王敬则兵败被杀,明帝也于同年七月死去,临死向皇太子萧宝卷(公元483- 501年)传授经验,要他遇事别落人之后。
 
  萧宝卷即位后,承父遗训,勇于杀戮。他利用禁军中的寒人武官诛杀朝廷大臣扬州刺史萧遥光、尚书令徐孝嗣、尚书左仆射沈文季、尚书右仆射江佑等人。太尉、江州刺史陈显达因此起兵,攻近建康;豫州刺史裴叔业据州反,裴叔业死,其子裴植投降北魏,北魏遂占据淮南重镇寿春(今安徽寿县);奉命率军击裴叔业的崔慧景也于广陵起兵反攻建康。永元三年(公元501年)
 
  十二月,雍州刺史萧衍终于在起兵一年后攻下建康,杀萧宝卷,追贬他为东昏侯。次年四月,萧衍又以梁王的身份取代他拥立的齐和帝萧宝融,建立梁朝,南齐历24年而亡。
 
  3、梁
 
  梁武帝萧衍(公元464- 549年),字叔达,齐高帝萧道成族人,其父萧顺之曾助族兄萧道成创齐,官至领军将军、丹阳尹。萧衍博览群书,有文武才干,曾被齐竟陵王萧子良召入西邸,与沈约、谢眺等著名文士合称西邸八友。萧衍因助齐明帝杀齐武帝诸子,被迅速提升,齐明帝死前,任命他为持节、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随郡诸军事、雍州刺史。雍州自宋文帝、孝武帝从荆州独立后,力量骤增,而且因其地处与北魏交界处,当地北来流民在与北魏交战及镇压当地蛮族的活动中,形成一股股精锐武装,其势力和影响超过了东晋以来的上游重镇荆州。萧衍任雍州刺史不久,齐东昏侯萧宝卷杀戮朝廷大臣,乱事遍起,萧衍便劝说其兄郢州行事萧懿,联合二州,相机举事: 郢州控带荆、湘,西注汉、沔;雍州士马,呼吸数万,虎视其间,以观天下。世治则竭诚本朝,时乱则为国翦暴,可得与时进退,此盖万全之策。被萧懿拒绝。萧衍则将其弟萧懿、萧伟接到襄阳,暗中集武装,铸造兵器,为起兵作准备。
 
  永元二年(公元500年)四月,萧懿率兵击败围攻建康的崔慧景,被东昏侯任命为尚书令。同年十月,东昏侯又杀萧懿及其弟卫尉萧畅,并派一支禁军前往雍州袭击萧衍。萧衍闻讯,与府佐王茂、吕僧珍等谋举 义兵.雍州豪族曹景宗、柳庆远、邓元起、席阐文、韦叡等群起响应,荆州行事萧颖胄也在府佐夏侯详、蔡道恭等人的推动下,支持萧衍,共推东昏侯弟荆州刺史南康王萧宝融(公元487- 502年)为主。次年二月,萧衍率雍、荆二州军队及其召集的豪族武装,沿江而下。三月,萧宝融在江陵称帝,即齐和帝,年号中兴。七月,萧衍在围攻5个月后攻下郢城(今湖北武汉市)。十月,包围建康。十二月,东昏侯将王珍国、张稷杀东昏侯而降。萧衍进入建康,杀东昏侯党羽40多人,总掌朝政。中兴二年(公元502年)初,萧衍进位相国,封梁公,如九锡,又进封为梁王。四月,齐和帝从江陵东下至姑孰(今安徽当涂),萧衍不等他进入建康,便以齐明帝皇后宣德太后的名义颁布禅让诏书,称帝建梁。萧衍即梁武帝。
 
  梁武帝在位48年中,注意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他即位之初,一反宋、齐建立之后大杀前朝宗室人物的作法,笼络齐高帝萧道成嫡系子孙,萧道成孙萧子恪、萧子显兄弟16人并出仕梁朝。梁武帝创业功臣都得善终,梁宗室子弟只要不蓄意谋反,都被信重。梁武帝还废除了宋、齐用典签监视出镇宗王的制度,在他统治期间,没有出现州镇起兵反抗朝廷的事件。梁武帝积极维护门阀士族的利益,反对寒人诈称士族,为此,他特地改革官制,将前代一至六品官改为十八班,以士族人士充任,班高为贵,又设流外七班和三品蕴位、五品勋位,用寒人充任,不过寒人只要升入十八班序列,便成为士族,士族队伍迅速扩大,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因此趋于瓦解。梁武帝也注意到随着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地方豪族兴起的事实,他反对高门士族子弟年纪一到20便被委任清显官职,而寒人往往过了30岁才得以担任低级小吏的惯例,下令在各州、郡、县分别设置州望、郡宗、乡豪等职,以举荐各地豪族子弟,并规定不管门第高低,出身如何,只要能通晓一部儒家经典,就可以通过考试作官。在实际政治中,萧衍先后重用徐勉、周舍、何敬容、朱异等精于吏治的低级士族人士,让他们执掌朝政,这既克服了高门士族官僚鄙弃政事的弊病,又避免了宋、齐时委任寒人恩幸而对政权机体所带来的伤害。
 
  梁武帝是南朝最有学问的一个皇帝,他即位以后,虽政事繁杂,仍手不释卷,一生撰写注释、阐释儒经及佛教经典的著作数百卷,文学作品集120卷,组织并参与编撰了长达600卷的《通史》。他即位不久,便置国子学,聘请当时著名的儒学家明山宾、贺玚等为国子博士,聚徒讲学,并责成他们博采经传,撰成1000余卷的礼仪大全,儒学因而呈复兴趋势。《诗品》、《文心雕龙》等著名文学批评著作出现在他统治时期,与他的倡导和政治稳定有很大关系。
 
  梁武帝早年是一个道教徒,后来崇信佛教,臣下上书甚至称他为皇帝菩萨。他在位时期,屡屡将大量财物施舍给佛教寺院,还于大通元年(公元527年)、中大通元年(公元529年)、太清元年(公元547年)三次到同泰寺舍身,最后一次竟在寺庙中住了37天,臣下为了将皇帝 赎 回来,前后将国库中的几亿钱搬到同泰寺中。作为一个忠实的佛教信徒,梁武帝自奉俭朴,常以豆羹糙米为主食,身穿布衣,50岁后便不近女色。尽管如此,由于他佞佛,仅建康城中便用百姓卖儿贴妇钱建起500多座壮丽的寺院,僧尼10余万人,大都拥有雄厚的资产。梁武帝又纵容官吏,任其盘剥百姓,百姓们或逃亡哨聚,或弃农经商,或依附于豪强大族,国家编户齐民大大减少。他统治末年,散骑常侍贺琛曾上书极陈时弊,梁武帝大为恼怒,以自身节俭对贺琛严加斥责,不思改弦更张。梁朝建立初期,梁武帝凭借他带入建康的荆、雍二州精兵勇将,多次遣军北伐,试图夺回南齐末北魏占据的寿春城,曹景宗、韦叡等率梁军与北魏军在以寿春为中心的地区与北魏军反复交战,常处优势,韦叡治军严明,作战勇猛,尤为魏军所惧。但梁建立后一二十年中,曹景宗、韦叡等创业将领相继病死,后继乏人,梁武帝力用荆、雍地方军组建的中央禁军也在历次北代战争中损失惨重。中大通元年,梁武帝力用北魏末年政治动乱之机,立南逃的北魏宗室元颢为魏帝,令陈庆之率军护送元颢北上,却只能给陈庆之数千人马。陈庆之虽很快攻进洛阳,但由于军力不足,援军不至,全军覆没,陈庆之本人伪装成和尚才逃回江南。梁武帝虽念念不忘统一全国,其晚年改年号为大同,甚至作梦也梦见自己平定中原,但由于兵士社会地位低下,更由于百姓衰弊,自东晋以来作为组建中央常备军队的募兵、募将制度难以取得成效,一些人虽应募为兵,甚至出钱买一个军籍,却只在各军府挂一个虚名,以获取徭役及关税豁免权,为自己经商制造方便。中央军队衰落,梁武帝不得不重用由于各种原因从北方逃亡而来的人,尤其是其中带领武装而来的降将。梁朝后期,北来降人元法僧、元树、元显达、王神念、杨华、羊侃等都成为梁武帝倚重的武将。王神念、元法僧先后但任率领禁军的右卫将军、左卫将军;羊侃则是侯景之乱中固守台城的副帅;随后率荆州地方军消灭侯景的王僧辩是王神念子,亦随其父从北方逃亡而来。侯景之乱正是梁武帝重用降将背景下产生的事变。
 
  侯景本是东魏怀朔镇镇兵,北魏末年,随高欢创立东魏政权,位至司徒,任河南道大行台,统精兵10万,辖东魏黄河以南13州,抵御西方的西魏及南方的梁政权。梁太清元年(公元547年)二月,侯景因与东魏执政高澄不和,请以所督河南各州归附梁朝,梁武帝认为这是实现他一举平定中原的大好时机,不顾梁与东魏已互通使节的和好关系,任命侯景为大将军、大行台,封他为河南王。八月,梁武帝遣其侄豫州刺史贞阳侯萧渊明率军北进,援助侯景。梁军于十一月在彭城附近被东魏军全部歼灭,萧渊明被俘。太清二年正月,侯景也被东魏大将慕容绍宗大败于涡阳(今安徽蒙城),率步骑800余人南据寿春。梁武帝见出师不利,侯景败逃,惊恐异常,于是答应与东魏讲和,准备用侯景赎还萧渊明。这年八月,侯景于寿春举兵叛梁,以讨权臣朱异为名。十月,梁武帝侄、都督京师诸军守卫建康的萧正德为谋取帝位,暗中派数十艘大船将攻至京口的侯景接到长江南岸,侯景本只有几百匹战马及千余人的军队,及并有萧正德军,势力大增。侯景拥萧正德为皇帝,自称丞相,攻下东府城,围攻台城。羊侃统帅城内诸军,多方御敌,不幸于十二月病死。梁州镇援军30余万,群聚秦淮河两岸,推司州刺史柳仲礼为大都督,但相互劫掠,没有斗志,只有韦叡孙、原衡州刺史韦粲率部下冲锋陷阵,与其子弟数人一同战死。太清三年三月,侯景攻陷台城,抛弃萧正德,复拥梁武帝,自称都督中外诸军事、大丞相、录尚书事,以一纸诏书解散城外援军。
 
  五月,梁武帝饿死,侯景又立皇太子萧纲为帝,即梁简文帝,改元大宝。
 
  侯景控制建康后,遣军四出,试图削平不从号令的梁州镇势力。大宝二年(公元551年)五月,侯景沿江西进部队被梁武帝第七子、荆州刺史湘东王萧绎(公元508- 554年)部将王僧辩击败于巴陵(今湖南岳阳市)。八月,侯景废杀简文帝萧纲,改立萧纲兄萧统子豫章王萧栋为帝。十一月,侯景又废萧栋,让他 禅位 给自己,以 汉 为国号。次年三月,王僧辩率荆州军与从广州率军北上的陈霸先部攻下建康,侯景于逃亡中被杀。
 
  侯景之乱使繁盛的建康城残破不堪,作为东晋以来江南政权财源之地的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市)、吴兴(治今江苏湖州市)及会稽(治今浙江绍兴市)等地也经战火洗劫,一片荒凉。东晋以来高居政治上层的门阀士族或举家遇祸,或避难逃亡,受到毁灭性打击。南朝因而急剧衰落,政治势力也发生巨大变化。侯景乱中,都督荆雍湘郢等九州岛诸军事的荆州刺史萧绎只派其子萧方等率军1万救援建康,后为舆论所迫,又遣王僧辩率军1万增援,他弃建康及父亲于不顾,却竭力在救援京城的旗号下实现对上游各州的控制。
 
  萧绎长兄萧统子、湘州刺史河东王萧誉及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chá,音查)兄弟不奉他的号令,萧绎遣兵围攻湘州,击杀萧誉,又驱逐占据郢州以击侯景相号召的六兄邵陵王萧纶。萧詧率雍州兵攻荆州,并向西魏求援,西魏发兵南下,萧绎被迫遣子为人质,萧詧则成为西魏的附庸。侯景被杀后,萧绎在江陵称帝,即梁元帝,年号承圣。由于其部下臣属大部分是当地人,不愿东下建康,便以江陵为都城,但实际控制地区方圆不过千里。萧绎称帝不久,其弟益州刺史武陵王萧纪也于益州称帝,并率部东下攻江陵。萧绎一面派兵在三峡一带阻击,一面求西魏派军袭击萧纪后方。承圣三年(公元553年),萧绎军杀萧纪,益州被西魏夺取。次年十一月,西魏军与萧詧连兵攻下江陵,梁元帝被俘杀。
 
  东晋南朝建康城主要分为台城、石头城、东府城三个部分,台城为皇宫及政府机构所在地,城墙坚固;石头城位于台城北,因地势险峻,常屯兵防守;东府城位于台城西南,是扬州刺史驻地。
 
  江陵失陷不久,陈霸先率部攻杀驻守建康的王僧辩,立梁元帝子晋安王萧方智为帝,即梁敬帝。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十月,陈霸先废萧方智,建立陈朝。
 
  4、陈
 
  陈武帝陈霸先(公元508- 559年),字兴国,吴兴长城(今江苏长兴)
 
  人,永嘉乱中,其祖先从颍川迁居此地,遂为当地土著。陈霸先出身贫寒,常以捕鱼为生,曾作过里司、油库吏,但他喜读兵书,武勇有谋,受到梁宗室、吴兴太守新渝侯萧映的赏识。萧映迁任广州(治今广东广州市),让陈霸先作自己的幕僚。梁末,陈霸先渐以军功升任西江督护,高要郡(治今广东肇庆市)太守,督七郡诸军事。
 
  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七月,陈霸先率部攻杀响应侯景的广州刺史元景仲,迎梁宗室萧勃为刺史,自率兵北上击侯景,受到岭南俚族女首领冼夫人的支持及始兴郡(治今广东韶关市)豪族侯安都等人的归附,势力增强,继续沿赣江北上,一路击败江州(治今江西九江市)豪族军队的阻击,并加以收编,被以梁朝廷名义行事的荆州刺史萧绎任命为江州刺史,封长城县侯。
 
  大宝二年(公元551年),陈霸先率精兵3万,舟舰2,000艘与萧绎部将王僧辩会师于湓城(今江西九江市),登坛结盟,立誓共讨侯景。侯景败亡后,陈霸先被梁元帝萧绎任命为司空、南徐州刺史,镇京口(今江苏镇江市)。
 
  承圣三年(公元554年)十一月,西魏攻占江陵,梁元帝被杀,陈霸先与镇守建康的太尉、尚书令、扬州刺史王僧辩合谋,迎梁元帝第九子、江州刺史晋安王萧方智至建康,重建梁中央政府。次年初,北齐军队攻到长江北岸,并护送梁武帝侄萧渊明继承帝位,试图在建康建立北齐的傀儡政权。王僧辩在其部将裴之横阻击失败后,于同年七月将萧渊明接到建康,奉为皇帝,以萧方智为皇太子。九月,陈霸先在其部将侯安都的支持下,起兵袭击建康,杀王僧辩,废萧渊明,拥萧方智即帝位,改元绍泰。陈霸先自任尚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扬南徐二州刺史。
 
  陈霸先袭杀王僧辩控制建康后,王僧辩旧部杜龛据吴兴、张彪据会稽、韦载据义兴(治今江苏宜兴),起兵反抗。陈霸先率兵击韦载,王僧辩部下徐嗣恢、任约又招引江北北齐军队,袭据建康。陈霸先回师击败北齐军,杜龛、张彪也相继被攻杀。太平元年(公元556年)三月,北齐大将萧轨率军10万再次渡江攻建康,陈霸先在激战三月后,击溃北齐军,斩萧轨等北齐将领。陈霸先随后升任丞相、录尚书事。次年二月,广州刺史萧勃又举兵北上击陈霸先,江州豪族余孝顷等附从,陈霸先遣部将侯安都、周文育将其击败。
 
  九月,陈霸先任相国,总领百官,封陈公,加九锡殊礼。十月,进封陈王,随即以 禅让 的方式取得帝位,国号陈,改年号为永定。
 
  陈朝建立时,北周已趁梁末内乱,据有今四川、湖北全省,北齐也借机将其版图扩张到长江北岸,陈朝全盛时期的统治区域也只和三国吴相当,且尽失江北,对北方政权的防御力量还不如孙吴,只因北周、北齐对峙于北方,相互牵制,陈朝才得以长时期保据江南。陈朝是南朝四个政权中势力最弱的一个。
 
  陈武帝陈霸先虽建立陈朝,却未能实现对整个江南地区的统治。原梁元帝部下湘州刺史王琳在江陵陷落后,被梁上游州镇推为盟主,向北齐、西魏(北周)及西魏(北周)附庸梁王萧詧称臣。陈霸先杀王僧辩立梁敬帝萧方智时,王琳拒绝接受侍中、司空的任命,招集军队,准备进攻建康。陈霸先称帝前夕,遣侯安都、周文育等率军沿江西上进攻王琳,就在他称帝的同月,侯安都等兵败被俘,后伺机逃回建康。王琳进据郢城(今湖北武汉市),有精兵10万人。次年正月,王琳又下据湓城,迎先送至北齐为人质的梁宗室永嘉王萧庄到郢城,奉以为梁帝,与陈霸先相抗。
 
  与此同时,江南各地还存在大大小小的豪族割据势力。东晋南朝,江南闽、浙山地及湘、赣流域,甚至岭南地区,社会经济都有比较大的发展,随着江南腹地的开发,涌现出许多拥有私家武装的地方豪族,陈霸先起家建陈,正因岭南及江州地区部分豪族拥戴的结果。这些新兴豪族在东晋以来门阀士族把持朝政,排斥寒人的政治形势下,难以进入高层政治中,却在当地扩展政治和经济势力,在梁代已形成一种不安定的因素。侯景乱中,各地豪族趁机举兵自保。史称:梁末之灾殄,群雄竞起,郡邑岩穴之长,村屯坞壁之豪,资剽掠以致强,恣陵侮而为大。梁元帝在江陵称帝后,不得不承认既存事实,委任各地起兵豪族首领为刺史、郡守。陈霸先控制建康后,也只得沿用这一办法,赋予地方豪族以控制当地政权的政治权利。陈朝建立后,各地豪族虽接受陈朝官职,却拥兵自重,有的还与王琳暗中联络,其中主要有豫章(治今江西南昌市)熊昙朗、临川(治今江西南城西南)周迪、东阳(治今浙江金华)留异及晋安(治今福建福州市)侯宝应等豪族。
 
  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六月,陈霸先病死,其子陈昌先从梁元帝在江陵,被俘入长安,陈霸先死后,北周遣陈昌返江南,试图借以操纵陈朝政局。
 
  陈霸先旧将侯安都力拥于陈有创业之功的陈霸先侄陈蒨(公元?- 566年)为帝,即陈文帝,随后将陈昌溺杀于归途。陈文帝即位后,遣军迎击沿江东下的王琳军,天嘉元年(公元560年)二月,王琳溃败,带着他拥立的梁帝萧庄逃到北齐。陈军继续西进,将趁王琳东下时袭据湘州的北周军队逐回长江以北。此后四五年中,陈文帝先后派军击杀留异、周迪、陈宝应,将江南地区全部置于陈朝的统治之下,恃功骄纵不法的侯安都也于天嘉四年被处死,陈朝政局基本安定下来。
 
  天康元年(公元566年)四月,陈文帝病死,其子陈伯宗即位,文帝弟安成王陈顼(公元530- 581年)以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的身份执政。
 
  陈顼镇压朝廷中的异己势力,湘州刺史华皎心怀恐惧,于光大元年(公元567年)五月举兵反叛,招引北周军队,周将拓跋定率军2万过江。陈顼遣大将吴明彻、淳于量等率军击败华皎,俘拓跋定。次年十一月,陈顼废陈伯宗为临海王,于太建元年(公元569年)正月自即帝位,陈顼即陈宣帝。这年十月,广州刺史欧阳頠据州反叛,于次年初被平定。
 
  陈宣帝统治的14年中,政局比较安定。陈宣帝竭力加强皇权对军队和地方的控制,改变陈武帝以来将领世袭统兵,地方豪族世袭州郡的状况,陈国力有所增强。太建五年,陈宣帝命吴明彻为都督征讨诸军事,率军10万过江北上,进攻北齐。吴明彻屡败北齐军,攻占寿春,夺得淮河以南地区,兵锋到达彭城附近。太建九年(公元577年),北周武帝率军灭北齐,陈宣帝又令吴明彻借机北进。次年二月,陈军在吕梁(今江苏徐州市西南)大败于北周将王轨、梁士彦,全军覆没,主帅吴明彻被俘。至太建十年底,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又全部被北周攻占。北周灭北齐后,统一长江以北,又控制长江上游今四川地区,高屋建领之势已成,陈朝处于危亡之中,只因周、隋禅代,内部政治还需时间调整,陈朝才得以延数年之命。
 
  太建十四年正月,陈宣帝病死,皇太子陈叔宝(公元553- 604年)即位,即陈后主。陈后主即帝位之初,隋文帝杨坚写信给他以示和好,在信中自己称名道姓,并向陈后主致敬,表明两国对等。陈后主却夜郎自大,在回信末尾说:想彼统内如宜,此宇宙清泰。将小小陈国夸示为宇宙。陈后主在位八年中,不思自强待敌,贪于淫乐,大修宫殿,尚书仆射江总、都官尚书孔范、散骑常王浚等朝廷大臣也废弃政事,常与陈后主及后宫嫔妃们凑在一起,饮酒赋诗,寻欢作乐。施文庆、沈客卿等小人受陈后主宠信,执掌朝政,却不识大体,唯以聚敛财物供后主享乐为要务。后主末年,秘书监、中书通事舍人傅縡被施文庆陷害入狱,于狱中上书说: 陛下顷来酒色过度,不虔郊庙之神,专媚淫昏之鬼;小人在侧,宦竖弄权,恶忠直若仇雠(chóu,音绸,意为仇敌),视生民如草芥;后宫曳绮绣,厩马余菽粟,百姓流离,僵尸蔽野;货贿公行,帑藏损耗,神怒民怨,众叛亲离,恐东南王气,自斯而尽。 陈后主大怒,当即将傅縡赐死于狱中。
 
  祯明二年(公元588年)十一月,隋军51万人向国家户籍上总人口只有200万的陈朝发起全面进攻,掌管机密的施文庆、沈客卿却阻止将领上报军情,使隋军在毫无阻挡的情况下渡过长江。次年正月,建康失陷,陈后主扮演了归命侯孙皓的角色,与其群臣被迁入长安,陈朝灭亡。
 
南朝衰落的原因
 
  南朝刘宋初创时,北方黄河流域存在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的拓跋鲜卑北魏、都于龙城(今辽宁朝阳市)的北燕、都于统万(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南)的匈奴族夏、都于枹罕(今甘肃临夏东北)的鲜卑乞伏部西秦及都于姑臧(今甘肃武威)的卢水胡北凉等五个民族政权。在消灭慕容鲜卑南燕及羌族后秦政权后建立起来的刘宋政权,东面以黄河为界,同北魏对垒,西边据有汉中,遏止关陇各族政权。势力强于北方各政权。
 
  宋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北魏明元帝拓跋嗣趁宋武帝死后刘宋政乱之机,亲自督军越过黄河,于次年攻占洛阳、滑台、虎牢、许昌等城,夺取宋青、兖二州,宋虽随即收复青、兖,但北魏仍据有洛阳等城。宋文帝刘义隆积极联络北凉、夏、北燕等与北魏敌对的政权,同时远交今青海地区的吐谷浑、辽东及朝鲜半岛北部的高丽及横跨蒙古草原的柔然汗国,牵制北魏,而柔然南进的势头更使北魏无暇南顾。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宋文帝令到彦之等率军收复河南失地,事先遣使告诉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说: 河南旧是宋土,中为彼所侵,今当修复旧境,不关河北。 承认南北对峙,自动放弃东晋以来自居中华正统而兴兵北伐的旗号。但拓跋焘对这一说法并不认可,他大怒说: 我生头发未燥,便闻河南是我家地,必进军,今权当敛戍相避,须冬行地尽,河冰合,自更取之。①及宋军北进北魏河南戍军全部撤到黄河以北,但到这年冬天,又大举反攻,再次夺取河南等城,在河南占据一块不大的地盘。
 
  元嘉十六年,北魏业已击败柔然,兼并北燕、北凉,统一北方,南北对峙局面最终形成。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不顾劝阻,大发民丁补充军队,命沈庆之、王玄谟率军北伐,指向河南,又令雍州刺史刘诞遣部将柳元景、侯安都等自汉水流域北上,以相策应。王玄谟久攻滑台城不下。这年冬天,拓跋焘自率大军南下,号称百万,反击宋军,王玄谟仓惶退军,已攻占潼关的柳元景等部也被迫撤退。十二月,拓跋焘兵临瓜步,扬言渡江进攻建康,宋内外戒严,沿江设防。由于北魏内部民族矛盾还十分尖锐;北魏当时还定都平城,战争以掠夺为目的,并不重视对农业地区的长期占领;北边柔然的威胁仍然存在;而且魏军虽攻到长江北岸,但黄河以南及江淮地区还有许多刘宋军队据城坚守,拓跋焘不敢贸然渡江,于次年初退回,北魏仍只据有河南一小块地区。由于北魏军在战争及撤退中大肆烧杀掠夺,对其所到地区造成严重破坏。史称: 自江、淮至于清、济,户口数十万,自免湖泽者,百不一焉。村井空荒,无复鸣鸡吠犬。 刘宋从此无力北进,两国和谈,使臣往来不绝。江南人观察南北形势,遂产生一种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北魏作战仰仗马匹,适于平原作战,南方依靠舟楫,易于水乡争斗,南不能胜北,北亦不能胜南。在此种议论中,沈约的一段话可作为代表: 夫地势有便习,用兵有短长,胡负骏足,而平原悉车骑之地,南习水斗,江湖固舟楫之乡;代马胡驹,出自冀北,楩楩豫章。植乎中土;盖天所以分区域也。若谓毡裘之民,可以决胜于荆、越,必不可也;而曰楼船之夫,可以争锋于燕、冀,岂或可乎。因此而推胜负,殆可一言以蔽之。 但事实证明这种论调站不住脚。
 
  如前节所述,宋明帝初,刘宋统治阶级内部由于皇位争夺而相互厮杀,北魏趁机夺取淮河以北。齐武帝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对南朝的压力进一步增强,孝文帝亲自率军与南齐争夺汉水流域,攻占南阳等城。南齐东昏侯在位时诛杀大臣,方镇反抗不绝,北魏又借机夺取寿春,势力及于淮河以南。齐、梁更替之际,北魏军队攻占汉中,进入益州(治今四川成都市)境内。梁武帝即位之初,虽曾多次举兵北伐,与北魏反复争夺对淮南的控制,但已难以进入淮北地区。梁武帝统治中期,北魏由于政治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它们又分别为北齐和北周取代,与梁及梁之后的陈政权形成三国鼎峙之局,可是梁朝在北魏内乱时亦无力大规模向北进攻,只不过利用北魏逃奔到江南的宗室人物,影响北魏政局而已。梁末侯景之乱及梁室宗王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内战,给东、西魏提供了向南扩张的机会,继东魏的北齐政权夺取了长江以北的江淮地区,西魏则获取长江中游北岸地区及长江上游的益州,南朝政权的统治区域从刘宋初期的黄河南岸退缩到陈朝建立时的长江以南。陈朝初年,北齐、北周军队都曾渡过长江,进入江南地区。当北周消灭北齐以后,陈的灭亡已指日可待,尽管消灭陈朝统一全国的任务是由北周的继承者隋朝完成的。
 
  虽然北方政权每向南推进一步几乎都是由于南朝内部政治动乱或政权更替造成的结果,但这却是南北不同的政治、军事及经济形势带来的必然趋势。
 
  南朝各代均凭借皇室子弟出为都督、刺史以巩固皇权,而宗室残杀及伴随而来的政权交替不仅给北方政权南进造成有利时机,也使南方政权的势力在一次次内部战争中日益削弱。南方各代政权创立者所组成的中央军往往在一代人以后便衰弱不堪,而募兵、募将制度又难以获得实效,既为新的地方武装夺取政权提供了便利,又使南方政权难以在战场上和北方政权长期抗衡。我们不难发现,刘裕借 气吞万里如虎 的北府兵消灭南燕、后秦,击败内部各种政治势力,建立刘宋政权,但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进攻北魏却只能征调民丁,结果一败涂地。宋孝武帝借雍州地方武装进入建康,组建新的中央军,但20多年后,萧道成又借青、齐豪族武装夺取政权,建立南齐。南齐亦仅存在20多年,便由梁武帝所率领的荆、雍地方武装取代。梁武帝统治20余年后,由于中央军的衰落,只得重用北来降将,结果酿成侯景之乱,陈霸先因而依靠江南豪族武装乘势而起,建立陈朝。与此相反,北方无论是北魏还是后来的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都拥有强大的军队和稳定的兵源,中央权力强大,政治相对稳定,因此,在南北对峙中,北方逐浙处于优势地位。北周灭北齐,并为隋灭陈打下基础,正是因为从西魏以来府兵制度不断发展,并将其统治区域内的各种政治势力凝聚为一个整体所致,如我们后面叙述的那样。
 
  经济势力尤其是封建政府控制的民户数量,是封建政权之间对抗的物质基础。北魏孝文帝朝开始实行均田制、三长制等改革,北魏后期全盛时有民户500多万;北齐虽仅据有中原及江淮地区,其灭亡之际亦有民户300多万,人口2000多万,北周户口虽无确切记载,但民户应不少于100万户。刘宋较强盛时民户只有90万,共517万人口,陈灭亡之际只有50万户,200万口。虽然由于豪族隐占人口,上述数字并非各政权内实际户口数,但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却正是这些见于国家户籍的户口。两相对照,我们不难从中发现南朝各政权在与北方抗衡时日益衰弱的部分原因。
 
  从北方来讲,北魏统一北方后很长一段时间,还依赖拓跋鲜卑族人组成的精锐骑兵对北方各族进行武力统治,内部民族矛盾仍相当尖锐,与南方对抗时,并不占绝对优势。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宋文帝举兵北进时,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还曾宣称要率部到阴山,以避其锋。随着拓跋鲜卑不断汉化,逐渐适应城居和农耕生活,民族矛盾也日趋缓和,其战争方式也由利用骑兵在秋冬时节向南劫掠转而为稳步向南推进。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厉行汉化改革后,情况更是如此。这样,沈约所说的分隔南北的地理形势便不再有利于南方,北方政权不仅能与南方竞逐于江淮湖泽之区,而且能越过长江天险,结束南北对峙局面。
 
  北方形势在北方各族不断汉化的基础上趋于稳定,是南北对峙中北方日益取得优势的重要原因,也是全国重新统一的重要条件。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那种动荡不安的局面,南朝各政权已不可能像东晋那样,利用正统旗号,对北方政权施加影响,并借以维持自己的存在。南朝前期,南方人仍称北魏为索虏 ,随拓跋鲜卑汉化的进展,不得不改称北魏为 魏虏 ,当北方民族矛盾缓和后,北方人也蔑称南方政权为 岛夷.在实际的外交活动中,南方政权却不得不将北方政权视为对等的 上华之邦,因而南北双方都妙选使臣,必使人地兼美,折冲樽俎,以示文明富盛。史称自魏、梁和好,书下纸每云:'想彼境内宁静,此率土安和。' 梁后使其书乃去' 彼' 字,自称犹着' 此' ,欲示无外之意。(魏)收定报书云:' 想境内清晏,今万国安和。' 梁人复书,依以为体。国书末尾词句的这种改变,表明在北方民族矛盾缓和后,南北对峙中原本具有的民族冲突性质已消于无形,势力雄厚的北方政权便因此在南北对峙中处于优势。
 
  南齐永明中,当北魏孝文帝前期,北魏遣使向南齐索取书籍,南齐朝臣经商议准备拒绝其请求。南齐中书郎王融主张答应,认为这是使拓跋鲜卑学习汉族文化,从而使天下大同的机会。他说: 若来之以文德,赐之以副书,汉家轨仪,重临畿辅,司隶传节,复入关河,无待八百之师,不期十万之众,固其提浆伫俟,挥戈愿倒,三秦大同,六汉一统。 南北统一确如王融所说,须待北魏的统治民族拓跋鲜卑即王融贬称的所谓 虏 汉化有成,南北道合风同,文化上趋于一致后才可能实现,只不过历史发展结果不是像王融所希望的那样,由南方政权来实现这种统一而已。——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百卷本·魏晋南北朝·政治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人学研究网·中华文明栏目责编:紫天爵

相关热词搜索:南北朝 南朝 盛衰

上一篇:南北朝:教育内容    下一篇:南北朝:无神论的战斗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