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华夏春秋 > 南北朝 >

南北朝:教育内容

2018-07-24 09:37:57来源: 人学研究网 已浏览人数:
南朝玄风大盛,较为质朴的儒学难逃衰落的厄运。但在学校中、朝堂上,讲诵儒学的传统始终未断。特别是梁武帝等尊崇儒学,使南朝有短暂的儒学勃兴时期。
 
  南朝玄风大盛,较为质朴的儒学难逃衰落的厄运。但在学校中、朝堂上,讲诵儒学的传统始终未断。特别是梁武帝等尊崇儒学,使南朝有短暂的儒学勃兴时期。
 
 
  宋武帝刘裕立国后二年,就下诏说:立国要以教学为先因而要弘振国学,选备儒官,但未及实行便死去了。
 
  宋文帝本人博涉经史,懂得儒学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元嘉十九年至二十七年间,恢复了太学。他大倡儒教,下令修复孔子墓,并与太子屡临国子学,或北面而礼先师,或策试诸生在魏晋百余年 传经授业的儒学教育黯然不振的局面下,宋文帝的作为被史家称为后生所不尝闻,黄发未之前睹的一代之盛事。
 
南齐
 
  齐高帝萧道成祖孙三代,颇尊崇经学。齐高帝少年学经,师从名儒雷次宗,即位不久,就下诏精选儒官 ,建立国学。但当年夏,齐高帝便死去,齐 以国哀故,罢国子学;子武帝萧赜,孙文惠太子于永明四年、五年(公元486- 487年)分别亲临国学,讲论《孝经》,策试经术。
 
 
  梁朝开国皇帝武帝萧衍, 起自诸生,知崇儒术 ,在位期间,不仅自己钻研儒学,尊宠大儒,还开创性地按儒家五经分类,开办儒学专门学校;设五经博士,建士林馆。并不拘一格地培养儒学人材。因而在这一时期,南朝 渐尚儒风.宋齐时期,因经学式微,以至《宋书》、《齐书》竟 不能为儒林立传 ,至《梁书》才又恢复《儒林传》。可以说,南朝四代,宋齐对儒学的重视多流于形式,只有梁武帝把儒学教育落在实处,大加弘扬,使偃息的儒风,重又渐渐兴起。
 
 
  陈宣帝、陈后主及太子都曾亲临太学。但陈国统治者仅仅满足于提倡儒教的形式,未在教育中花多少气力
 
北魏
 
  北朝的教育比南朝发达。北朝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儒学。北朝诸政权中,北魏的儒学最为发展。北魏的鲜卑贵族统治北部中国近150年,他们为了长期统治北方人口中众多的汉族,不得不实行汉化教育政策。儒学教育是北魏汉化教育的核心,其特点是以经术为先.
 
  北魏以经术为先的一个表现是皇帝们纷纷带头尊孔学经。
 
  泰常八年(公元423年),明元帝拓跋嗣到洛阳 观《石经》;始光三年《公元426年),太武帝到太学 祀孔子 ;孝文帝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 立孔子庙于京师 ,十六年,在皇宗学, 亲问博士经义 ,十七年, 观《石经》 ,十九年,在鲁 并祠孔子庙 ;正光二年(公元521年)、永熙年中(533- 534年)孝明帝元诩两至国学行 释奠 礼,并为皇子讲《孝经》,或听大儒讲《孝经》等经书。
 
  北魏皇帝以经术为先 的另一个表现是:极为重视专门教授儒学的中央官学。道武帝拓跋珪建国伊始,即兴办规模较大的太学,以经术为先,置《五经》博士,生员千有余人。天兴二年(公元399年),扩大太学博士队伍,使之专门化,令《五经》群书各置博士;太武帝拓跋焘为加速以儒术统一思想,不惜采用屠杀政策来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太武帝下诏说:老百姓私藏阴阳、图纬、方技等类书籍,或者私养巫师、僧人等都不利于朝廷 壹齐政化,布淳穗于天下;为此,他下令:王公以下至于卿士 的子弟,都必须到太学就读, 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 ;北魏统治者为了用儒学教育皇室后代,于孝文帝拓跋宏时期建立了皇子学校皇宗学,孝文帝还到皇宗学向博士请教经义;宣武帝元恪根据《周礼》又新设四门小学于国都,并大选儒生以为小学博士。北魏中央官学众多,皆 以经术为先 ,所以儒学大盛, 经术弥显 。
 
  北魏 以经术为先的第三个表现是延揽与重用儒学人材。
 
  太武帝于神麔四年(431年),在全国一次辟召儒俊数百名,将最优秀的卢玄、高允任为中书博士,这一空前的重用儒士的举措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 于是,人多砥尚,儒林转兴 ;孝文帝汉化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重用一批名儒,如刘芳因 特精经义 ,经学精洽,超迁国子祭酒名儒李彪亦以经书进 ,升为中书教学博士;宣武帝立四门小学,又 大选儒生,以为小学博士 ,大选之举又一次令全国振奋,使经术弥显。
 
北齐
 
  文宣帝高洋建北齐的第一年,就下诏恢复中央与地方学校,以 敦述儒风 ;天宝七年(公元556年),文宣帝又召集 朝臣文学者及礼学官于宫晏会,令以经义相质,亲自临听。太子手笔措问 ;天宝九年(558年),监国的太子 集诸儒讲《孝经》 ⑥。但北齐的反汉化倾向相当严重,文宣帝父子装点门面的措施并未产生多少实效。
 
北周
 
  立国时期短,二位统治者热衷儒学,精神感人。周太祖宇文泰 雅好经术 、他总揽西魏朝政时,积极用儒学培养下属与子弟。他于行台省(临时中央政府)置学 ,选丞郎与府佐等官吏为学生,让他们 日理公务,晚就讲习,先《六经》、后子史 ,平河东后,宇文泰置学东馆,教诸将子弟 ,以经学通赡的樊深为博士;宇文泰又让乐逊等儒师在他家设馆, 教授诸子 ,各儒师 分授经业。
 
  周武帝宇文邕颇擅儒学,常亲自讲经,由于当时道教、佛教,已与儒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所以讲论儒学经义往往离不开辩论儒、道、佛三教的异同。天和元年(公元566年),武帝 集群臣讲《礼记》.建德元年(公元572年),武帝在玄都观, 亲御法座讲说,公卿道俗论难.武帝对儒学大师十分尊崇,将原萧梁五经博士沉重礼聘至京师,封为露门博士,让他参与讨论《五经》,请他讲课。吞并北齐时,到原北齐国子博士熊安生家, 亲执其手,引与同坐 ,厚加赏赐,拜为博士。
 
  南朝时期,儒学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没变,所以仍受到统治者的一定重视,经学仍是官学的主要内容。
 
  刘宋的国子学以五经为课程,由儒学学者任博士或助教。如何承天 儒史百家,莫不该览 ,领国子博士,皇太子到国子学讲《孝经》时,由何承天执经。苏宝出身寒门, 为《毛诗》助教 。
 
  南齐齐武帝永明三年(公元485年)成立的国子学,突出儒学,数年间,大弘儒风.武帝任命尚书令王俭领国子祭酒,陆澄任国子博士,王俭好儒术, 发言吐论,造次必于儒教 ,陆澄则主张 若不大弘儒风,则无所立学 ,当时国子学开设郑玄、王弼注的《易》,杜预、服虔注的《春秋》、何休注的《公羊》、麋信注的《谷梁》、郑玄注的《孝经》等儒家课程,王俭以宰相兼国子祭酒的身份,每十天到国子学一次, 监试诸生 , 由是衣冠翕然,并尚经学,儒教由此大兴。
 
  梁五经学馆的博士们皆精通儒学。贺玚 于《礼》尤精,馆中生徒常百数,弟子明经对策至数十人 ;明山宾 累居学官,甚有训导之益 ,着有《吉礼仪礼》、《礼仪》、《孝经丧礼服义》等书;严植之 精解《丧服》、《孝经》、《论语》,遍治郑氏《礼》、《周易》、《毛诗》、《左氏春秋》 ,讲课层次清晰,分析深刻, 每当登讲,五馆生毕至,听众千余人 ;沈峻 博通《五经》,尤长三礼 ,兼国子助教,讲授时, 听者常数百人 。
 
  国子学的儒学教育与考试也比较正常。梁武帝撰的《五经义》、《孔子正言》等儒学著作也被列入国子学的课程中,《孔子正言》还被列为专科,有正言博士、正言国子生。传统的明经射策科亦受重视,大同七年(公元541年),南海王大临,与南郡王大连入国子学, 明经射策甲科 ,皆拜中书侍郎。
 
  士林馆也是儒学教育的重要场所。 积思经术 的沈洙、精研《周易》的周弘正、 通经术的孔子祛等大儒皆在士林馆讲经,周弘正以国子博士身份居士林馆讲授时,盛况空前,听者倾朝野。
 
  梁武帝一朝,在侯景之乱前,官学中儒学教育之盛况可以称得上是南朝之最。
 
  陈自文帝天嘉元年(公元560年)恢复官学,至后主祯明三年(公元589年)灭亡近30年间,除 采掇梁之遗儒 ,小规模地维持学校的儒学教育外,乏善可陈。
 
  北魏。经学是北魏官学的核心课程。孝文帝太和十七年迁都洛阳,当年就到太学观看《石经》。这说明《石经》在北魏迁都后,立即被作为太学的标准教材;再从盛世的宣武帝,经孝明帝,到末世的孝武帝,诸帝多次亲自讲经与听经看,当时经学教育始终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北魏对地方教育极重视,创立了郡国官学制度,规定郡国官学以儒学教育为主。制度规定:郡学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六十人;博士与助教要选拔 博观经典 的儒师充任。学生则有 三年一校所通经数 的经学考试规定。许多地方官也尊孔重教,有的或自己执经教学,或聘通儒任教。行河南尹李平, 简试通儒以充博士,图孔子及七十二子于堂 ;恒农太守刘道斌,修立学馆,建孔子庙堂,图画形象。萧宝夤为徐州太史, 起学馆于清东,朔望引见土姓子弟与论经义 ;河东太守崔游,在太学中 亲自说经。
 
  北齐统治者在形式上也把儒学教育也放在学校的显要位置上。如文宣帝高洋在建北齐之初,就把 蔡邕石经五十二枚 ,移置国子学,意欲作为标准教材;又创立郡国官学立孔庙之制,但由于北齐的反汉化倾向,在教育实施中,儒学无甚用武之地。国子学仅有几十名学生,博士 徒有虚名 ;州郡学校的学生更是强拉充数。统治者阶层中多不愿学儒学。
 
  北周明帝即位后, 立麟趾学 ,麟趾学主要任务是编刊经史,并无多少教学任务,而且儒学也无突出地位,仅与史学平分秋色;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又设置露门学,以教育皇子。儒宗沉重、乐逊都在此讲学。
 
  但露门四博士却称 文学博士 ,其教学任务遍及文史经,并非突出经学一门。看来,北周官学中儒学的地位在下降。
 
  在北齐、北周学校教育中,学生不尚儒术,居然形成风气。北齐的反汉化倾向,北周统治者感染南朝风尚,渐尚文采,都削弱了儒学在学校中的影响力。此外,北魏分裂为东、西魏,转而又形成北齐、北周对峙,长期的和平统一局面又被战争、动乱所代替。儒学在刀光剑影、金戈铁马的暴力冲突面前,显得有些无能为力,统治阶层中对儒学的信心自然动摇。在教育上,学风衰颓, 读书无用论泛起。——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百卷本魏晋南北朝教育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人学研究网·中华文明栏目责编:紫天爵

相关热词搜索:南北朝 教育

上一篇:南北朝:三教之争与三教同源认定    下一篇:南北朝:南朝盛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