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华夏春秋 > 北宋 >

北宋的书法家

2018-07-17 14:45:37来源: 人学研究网 已浏览人数:
北宋时期,初有李建中享有盛名,林逋、范仲淹、杜衍、文彦博、苏舜钦、欧阳修等,虽不以书享名,但皆精擅书翰。

宋人书法,多为行草书体。早在晋代以 二王 为代表的晋代书家们也绝大多数精擅行草,这是为了表现他们的思辨和襟怀。同时,行草书的这种形式——不拘成法而适于抒写情性以及笔法便捷和墨色善变的特点,较之其他书体则更能满足书家达情的需要。所以明代董其昌说得非常明白: 晋宋人书但以风流胜。

宋代书苑,名家辈出,灿如星汉。

北宋时期,初有李建中享有盛名,林逋、范仲淹、杜衍、文彦博、苏舜钦、欧阳修等,虽不以书享名,但皆精擅书翰。其后 宋代四家 ,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各擅胜场,为一代宗师。再后,则有薛绍彭、蔡京、蔡卞,以及富有创造性的赵佶。

1、宋初的书法家

(1)李建中(公元945- 1013年),字得中,号岩夫、民伯,其先为京兆(今陕西)人,五代时迁居四川。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进士甲科,因爱洛阳风土,曾经屡次求任西京留司御史台职务,人称李西台,后仕至工部郎中。著文集三十卷。《宋史》本传称他:“善书札,行笔尤工,多构新体,草书篆籀八分亦妙,人多摹习,争取以为楷法”。 《宣和书谱》论其书 气格不减徐浩.宋人中,黄庭坚对他尤为推崇,说:“西台出群拔萃,肥而不剩肉,如世间美女,丰肌而神气清秀者也”。 但也有人不喜欢他的字,于褒中有贬,如苏轼说:“建中书虽可爱,终可鄙,虽可鄙,终不可弃也”。 又说他 “格韵卑浊,犹有唐末以来衰陋之气”,等等,显然是对李虽善于继承但缺少创意的批评。而元代赵盂頫又与苏说唱反调,认为 西台书去唐未远,就有唐人余风.观点不同,但都大有深味。李建中书艺极高,初宗法唐人张从申,注重法度,但又明显倾向保守,不及五代杨凝式学古能变,对宋代新书风影响深远。所以有一种观点较精当,即他的书法,其实不为宋人书法之始,而应视为唐人书法之终。李建中现存墨迹有《土母帖》、《同年帖》、《贵宅帖》等。

《土母帖》,行书12行,106字,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后附姜良、萧引高、王尹实、王偁等跋。此帖笔画遒媚,风格温润,存风骨于肥厚之内,结构严谨丰实,颇有徐浩、颜鲁公气息。黄庭坚称赞它: 出群拔萃.赵孟頫则赞赏它: 犹有唐人遗风.《同年帖》、《贵宅帖》,两帖均收于故宫博物院的《宋人书翰》册中。

书风与《土母帖》相近,淳厚质朴,仍如唐人之调。

(2)林逋、范仲淹、杜衍、文彦博、苏舜钦、徐弦等书家

林逋(公元967- 1028年),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隐居西湖孤山。仁宗皇帝曾赐谥和靖先生。林书笔法清瘦绝俗,而章法疏朗有致。

苏轼称之曰:“书似西台(李建中)差少肉。 明代沈周有诗赞曰: 我爱翁书得瘦硬,云腴濯尽西湖渌。西台少肉是真评,数行清莹含冰玉。宛然风节溢其间,此字此翁俱绝俗。 宋陆游还说了一段极妙的话: 君复书法高胜绝人,予每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 林逋存世书迹有《自书杂诗卷》。

范仲淹(公元989- 1052年),字希元,苏州吴县人。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初为秘阁校理,历官参知政事、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有《范文正公集》。《续书断》称范书晚年学王羲之《乐毅论》,亦一代之墨宝。

黄庭坚评其书称 ”落笔痛快沉著,极近晋、宋人书“。今传小楷《道服赞》,藏故宫博物院。文同跋云: 文正词笔,观之若侍其人之左右,令人既喜皆凛然也。 其书淳和清劲,令人叹服。

杜衍(公元978- 1057年),字世昌,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官集贤殿大学士太子太博,封祁国公。工正行草书,《平生壮观》云: 祁公书,宋人以草圣呼之。 韩琦以诗谢其书云: 因书乞得字数幅,伯美筋骨羲之肤。传世书作有《怀素自序帖跋》及《宋人法书》尺牍。苏轼云: 公书政使不工,犹当传世宝之,况其清闲妙丽,得晋人风气如此耶。   文彦博(1006- 1097年),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属山西省)人。累仕四朝,出将入相五十余年,封潞国公,谥忠烈。文氏工书,于草法极留心。今人印有《宋文彦博三帖》,振笔挥洒,无意求工,而浑朴天然,非一般人可比。

苏舜钦(1008- 1048年),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官集贤校理。于苏州筑沧浪亭,人称苏沧浪。苏氏善草书,最服膺于怀素,今传《怀素自叙帖》,前面六行,为其补书。文征明云:“子美字画出于颜鲁公、徐季海之间,而端劲沉著,得于颜公最多”。

徐铉(公元917——992年),字鼎臣,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南唐时官御史大夫,后随李煜入宋,为率更令。太平兴国初,迁右散骑常侍。

欧阳修在《集古录》中说: 铉与弟锴,皆能八分小篆 ,在江南以文翰知名,号 “二徐”。徐铉尤长于小篆,其弟子郑文宝所翻刻的《峄山刻石》,即徐铉的字。宋江少虞称 江南徐铉,善小篆,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屈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处,乃笔锋直下不倒侧,故锋常在画中,此用笔之法也。铉尝自谓:' 吾晚年始得螎匾之法,凡小篆喜瘦而长,螎匾之法,非老笔不能也'. 徐铉有《篆书千文》、《武成王庙碑》等。

2、宋代四家

(1)蔡襄(1012- 1067年)字君谟,福建兴化仙游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为漳州军事判官,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后以秘书亟集贤校理知谏院兼修起居注。任职论事,无所回挠,后进知制诰,朝议授除官职,若不确,辄封还之,甚得皇帝信任。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泉州、以端明殿学士移守杭州。蔡襄文翰精美,工于书画。《宋史》本传云:襄工于书,为当时第一,仁宗尤爱之。 其擅长楷、行、草多种书体,为宋四大家之一。苏轼称赞之曰:“ 君谟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又评论其书曰: “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大字又次之,分隶小劣,又尝出意作飞白,自云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 米芾评论其书曰:“ 蔡襄(书)如少年女子,体态娇娆,行步缓慢,多饰繁华”。 即指蔡书有一种独特的温婉闲雅的女性美。

《山居帖》,又称《致茂才陈弟尺牍》,9行,81字。此帖点画清瘦,连绵不断,布局疏朗,意趣天成,连绵中见停顿,跳跃中见闲适。动态美与闲适美兼备。观此帖可知其为人端严、温厚以及崇尚闲适自由之心态。

《离都帖》,又称《杜君帖》,12行,112字。此帖为蔡襄渡江南归途中所书,因痛失长子,心情悲怆,且心情复杂。故于平静中含杂乱,踌躇中见伤痛。因悲喜(此次回家做官)交加之时,故行笔冲融有致,但内含哀韵,无限情绪尽在笔墨之中。

蔡襄另有存世墨迹:《诗札册》、《自书诗》卷、以及碑版《万安桥记》等等。从存世蔡书来看,应改苏轼之评价,其书小楷最胜,行书次之,草书又次之,大字又次之。蔡襄楷书虽不及唐人,但在宋代独擅其胜。

(2)苏轼是北宋的大文学家和文人领袖。于书法自谓 “幻而好学,老而不倦” ,自称:“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虽不及晋人,至唐褚、薛、颜、柳仿佛近之”。

《治平帖》,纸本、行书。为东坡30余岁时书, 字画风流韵胜,难与暮年同论。情文勤至犹可想见,故是世间墨宝 (赵孟頫跋语)。

《黄州寒食帖》,纸本,17行,207字。后有黄庭坚大行书跋,明董其昌小行书跋。此帖当为苏书行书 第一 ,系元丰五年(1082年)苏因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期间所写,时年届46岁。苏轼才华横溢,志存高远,但屡遭贬谪,此次被诬贬到黄州,百感交集,适逢连日苦雨,提笔而书,其用笔以侧锋为主,烂漫不羁,坚利凝重,一气呵成。开头每行九至十个字,气势不凡,跌宕多变,两次出现 悬针.写到第二首一开头即打破前面的规矩,字体变大,运笔加快, 破灶烧湿苇 以下势如破竹,内心充满了不可遏止的激情。而 右黄州寒食二首 几个小字则与开首呼应,加强整体感。总之,从全篇来看,刚柔相济,以柔寓刚,外韧内强,纤拙适中,表现出苏轼沉郁而不失旷达、忧患而不甘沉沦的高洁品性。

苏轼另有《赤壁赋》,也是在黄州写的一件名迹。楷书,笔致圆润丰腴,朴拙厚实,钝滞之处,有人疑为钩摹。《祭黄几道文》,则用笔饱满,意味温厚,但于严谨中更富有活力。

苏轼还书有许多碑石,但因王安石变法之后数十年新旧两党之争中,曾一度被禁止破坏,如《宸奎阁碑》、《表忠观碑》、《丰乐亭记》、《醉翁亭记》等大字碑刻,惜原石早已不存,但有拓本流传至今。

(3)黄庭坚(1045- 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与张耒、晁无咎、秦观同在苏轼门下,世称 苏门四学士.曾由司马光推荐,参加校定《资治通鉴》。十月除《神宗实录》检讨官,集贤校理。后因新党排斥,诬告《实录》不实,被谪四川黔南等地。崇宁四年卒,赠直龙图阁学士加太师,谥曰文节。

黄庭坚一生困厄,但却不随世俯仰。与苏轼一样,具有多方面的才华,他是宋代大诗人,追求奇拗风格,开创江西诗派。他极善书法,工行书、草书与楷书。其楷书早年学褚,后学柳;行草法颜真卿、怀素;行书用笔若颜,草书堪称宋代书家之冠。自谓曰: 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可见黄庭坚学草书师法之广。他还通过观汉时石刻篆隶,而 颇得楷法. 元祐间书,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晚入峡见长年荡桨,乃悟笔法。 黄庭坚与苏轼一样,自称其书 本无法 ,这说明了他们不循规蹈矩,善于创新。黄书风神洒荡,出神入化,给人以奋发 、 轩昂 的快感。

《松风阁侍》,纸本,行书,29行。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帖为黄庭坚行书代表作,约于57岁后作。黄书结字内紧外松,开合有致,线条顿挫荡漾,若长桨拨水之势,堪称波澜老成,意气风发。

《经伏波神词诗卷》,此卷系为其弟所作,时年57岁,与《松风阁》同一时期作品。黄氏曾云此卷: 若持到淮南,见予故旧可示之,何如元祐黄鲁直书也。 此帖雄奇、放纵,风神动人。文征明跋云: 黄节公书刘宾客伏波神祠诗,雄伟绝伦,真得折钗、屋漏之妙。 《诸上座帖》,草书墨迹。此帖为黄氏为其友李任道用大草写的五代文益禅师的《语录》。通篇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纵逸,同时又法度周到。

《苏轼寒食诗帖跋》,元符三年,黄庭坚为苏轼《寒食诗帖》跋云: 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黄氏论语精当,书法妙绝,气酣而笔健,叹为观止。与苏诗苏字并列,可谓联珠合璧。

黄庭坚传世书作还有《李白忆旧游诗卷》、《明瓒诗后题》、《刘禹锡竹枝词》等。

(4)米芾于文学上的成就虽不及苏轼、黄庭坚,但在书法上,其成就却与苏、黄并列为一代大家,甚至影响有过之。米芾是中国历史上名符其实的书法博士 ,其平生成就以行书为最大。米芾的书学道路是,少时学颜真卿,继学柳公权,久之,知颜柳出于欧,乃学欧,后慕褚河南而学之最久,进入宣和内府遍观古人名迹,深得《兰亭》法和子敬笔意,尤工临摹,人称其 集古字.其云: 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宋史》本传称他:“特妙于翰墨,沉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 苏东坡赞道:“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当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黄庭坚亦赞道: “米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然亦似仲由未见扎子时风气耳”。 这里多少指出米书尚欠些蕴藉冲和气度。

米芾有著名的《蜀素帖》,71行,556字。书各体诗六种九首,故又称《各体诗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帖足见米字 超妙入神 之造诣。

米芾作字,由点画而成字,由字而缀行,由行而连篇,活泼跳跃,天然灵动之气弥漫满卷。明人董其昌跋云: 米元章此卷,如狮子提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乎合作。 评论极为精当。清人王澍则认为此帖: 风神秀发,仙姿绝世,为米老行书第一。

《苕溪诗帖》,纸本,35行,294字。此诗卷为米芾38岁时应湖州知州林希之邀,往游苕溪时呈诸友之诗。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米芾传世书作,除上述数种外,行书还有《复官帖》、《珊瑚帖》、《寒光帖》、《叔晦帖》、《真酥帖》、《箧中帖》、《紫金研帖》、《拜中岳命诗》等。大字行书有《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等。

米芾之子米友仁,人称小米,传其家学亦成大家。其书继承父风,逼似而稍稍中含不如其父风樯阵马,潇洒颠狂。存世书迹有《杜门帖》、《文字帖》、《吴郡重修大成殿记》、《潇湘奇观图跋》、《米芾草书九帖跋》等。

3、宋徽宗及其他书家

宋徽宗赵佶(1082- 1135年),是中国古代一位最出色的帝王书画家。赵佶在书法史上最大贡献,即举起“ 瘦金体” 大旗。瘦金体本为“瘦筋体” ,以“金”易“筋” ,乃人们对赵佶“御书” 之珍重。故明人陶宗仪《书史会要》云: 徽宗行草正书笔势纵逸,初学薛稷,变且法度,自号' 瘦金体'. 其实,此书体本非赵佶所创,而是源于唐褚遂良。薛稷、薛曜则为褚之传人。清人叶昌炽亦说: 道君虽青衣受辱,艺事之精,冠绝今古。其书出于古铜甬书,而参以褚登善、薛少保,瘦硬通神,有如切玉,世称瘦金书也。 瘦金体的特点是于瘦硬中寓腴润之致,挺劲犀利,秀丽飘逸。赵佶传世代表作有《瘦金书千字文》、《欲借风霜二诗帖》、《夏日诗帖》、《欧阳询张翰帖跋》等。

《瘦金书千字文》,纸本长卷。现藏上海博物馆。其字一反唐以来楷体风貌,清劲而严整,瘦硬而腴润,气韵流畅飘逸,已达“ 瘦硬通神” 之境界。

赵佶在书法的造诣,不仅以瘦金书为著,同时,他的楷、行、草书亦为精绝。清王文治《论书绝句》云:“不徒素练画秋鹰,笔态冲融似永兴,善鉴工书俱第一,宣和天下太多能”。 《秾芳依翠萼诗帖》,为赵佶大字楷书杰作。其笔法犀利,铁画银钩,飘逸劲特。帖后陈邦彦跋文称:“此卷以画法作书,脱去笔墨畦径,行间如幽兰丛竹,泠泠作风雨声,真神品也”。

《草书千字文》,此卷为赵佶40岁时所书,写于三丈多的泥金云龙笺上。有张旭、怀素之风,笔势流畅尖利,方圆转折强烈,不同于楷书的是,卷中亦有一些粗笔,以求增强气势。赵佶草书极少,如此洋洋千言狂草,足见其功力之深。

蔡京(1047- 1126年),字元长,兴化仙游(今属福建省)人。熙宁进士,官至尚书左丞右仆射,窃弄权柄,恣为奸利,为 “六贼之首”.其书甚有名, “字势豪健,痛快沉着”,“ 绍圣间,天下号能书,无出其右者”。 《宣和书谱》称 “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 ,但基本未能排除苏、米影响。蔡京长于大字,如作《大观圣作之碑》六字行楷题款,意气赫奕,于宋人书中极为难得。

蔡卞(1058- 1117年)字元度,蔡京之弟。《宣和书谱》说: “卞自少喜学书,初为颜行,笔势飘逸,圭角稍露,自成一家,晚年位高,不倦书写,稍亲厚者必自书简牍”。

《墨林快事》说:“卞胜于京,京又胜于襄,今之有襄而不知有他蔡,名之有幸不幸若此。 由此可知卞、京虽书佳,但因人品不好而为世之所轻”。

责编:人学研究网|华夏春秋栏目·紫天爵

参考文献: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宋辽金夏艺术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相关热词搜索:书法家

上一篇:辽代的绘画    下一篇:宋代的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