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华夏春秋 > 元朝 >

元代祭祀习俗

2018-07-26 15:40:56来源: 人学研究网 已浏览人数:
元代蒙古人祭祀主要是祭祀天体等自然物、祭成吉思汗等,还有 烧饭 等特殊的祭祀仪式。

祭祀,供奉神鬼、精灵及祖先的各种仪式。元代的祭祀活动,包括在元代有特殊地位的蒙古族祭祀和以汉族传统祭祀的主要内容兼及 国俗 的宫廷祭祀,此外还有其他诸民族和部落的祭祀活动。这里主要介绍前几项内容。

(一)蒙古族的祭祀

元代蒙古人祭祀主要是祭祀天体等自然物、祭成吉思汗等,还有 烧饭 等特殊的祭祀仪式。

1。祭天 元兴朔漠,代有拜天之礼。衣冠尚质,祭器尚纯,帝后亲之,宗戚助祭。其意幽深玄远,报本反始,出于自然,而非强为之也。 元代蒙古人信仰萨满教。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把日、月、雷电、火炎、山川、土地和树木等都奉为神灵。但所有这些神灵中, 长生天 (mngketengri)已经作为高出于诸神之上的尊神而加以崇拜。赵珙在《蒙鞑备录》中说: 其俗最敬天,每事必称天。 南宋另一位使臣彭大雅说: 其常谈必曰托着长生天底气力,皇帝的福荫。彼所欲为之事则曰:天教惩地;人所已为之事,则曰:天识著。无一事不归之天。 因此 长生天 是蒙古人顶礼膜拜、崇敬致祭的对象。

加宾尼也说: 他们相信只有一个神,他们相信他是一切可见和不可见事物的创造者,他是世界上的美好事物也是种种艰难困苦的赐予者。然而,他们并不妨碍他们拥有仿照人像以毛毡做成的偶像,……他们相信这些偶像是家畜的保护人,并能够赐予他们以乳和马驹的利益。……他们经常把每一头乳牛和母马第一次挤出的奶供奉他们的偶像;当他们将要进饮食时,首先拿一些食物和饮料供奉偶像。当他们屠宰任何动物时,他们把它的心放在杯子里供奉……偶像,他们把心留在那里,直至早晨,这时他们才把它从偶像面前拿开,煮而食之。 这是十三世纪蒙古人祭天的记载。

在文献中多次提到成吉思汗祭天。宪宗蒙哥即位之二年(1252年)在漠北的日月山祭天 .后来又在岁甲寅(1254年)会诸王,在颗颗脑儿(kknuur,意为 青湖 ),军脑儿(g{nnuur,意为 深湖 )之地祭天。忽必烈即位之后,中统二年(1261年)亲征北方,于夏季四月己亥,亲自祭天于旧桓州(今内蒙古正蓝旗西北)之西北。后来每年六月二四日在上都祭天。祭天时, 曰:' 托天皇帝福荫,年年祭赛者'。

祭物主要是马湩、马、羊、布帛等。元初主要用白马湩。张德辉《岭北纪行》中云: 至重九日,王师麾下会于大矛(牙字之误)帐,洒白马湩。……

其什器皆用禾桦,不以金银为饰,尚质也。……四月九日,率麾下,复会于大牙帐,洒白马湩。什器亦如之。每岁惟重九、四月九,凡致禁者再,其余节则否。 由于祭天多用马湩,所以也 谓之洒马奶子.但是后来在上都举行的六月二四日祭天,不但用马湩,还要 用马一、羯羊八,彩缎练绢各九匹,以白羊毛缠若穗者九,貂鼠皮三 。主持祭奠者往往是 蒙古巫觋及蒙古、汉人秀才达官四员.

蒙古人还对他们所崇拜自然物致祭。加宾尼在《蒙古史》中说: 他们尊敬和崇拜太阳、月亮、火、水和土地,把食物和饮料首先奉献给它们,特别是早晨在他们进食以前。

2。成吉思汗祭成吉思汗祭祀,是元代蒙古人重要的祭祀活动。成吉思汗一生戎马倥偬,统一了近百部落和民族,奠定了横跨欧亚大陆帝国的基础,蒙古族人们共同体从此形成,在蒙古人心中树立了崇高的形象。他去世后,蒙古人不再把他看成普通人,而把他当作心目中的神灵,顶礼膜拜的圣主。 当时蒙古人相信,天上只有一个长生天,地上只有一个君主成吉思汗——天子 。所以成吉思汗死后不久,窝阔台汗时期就开始祭祀成吉思汗。蒙古人用他们特有的方式祭祀他的神灵,他们为他做一个偶像,把偶像放在一辆车子里,这辆车子则放在皇帝宫帐前面的敬礼偶像的地方。 他们向这个偶像奉献许多礼品。

他们向这个偶像奉献马匹,这些马没有人敢骑,直至它们死去。他们也向这个偶像奉献其他动物,如果他们屠宰这些动物,以供食用,他们不弄碎这些动物的任何骨头,而把这些骨头放在火中烧掉。他们向这个偶像鞠躬,像向神鞠躬一样,而且他们让正在访问他们的其他贵族也这样做。 可见贵由汗时期,蒙古人成吉思汗祭祀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及制度。

但蒙古人大规模祭祀成吉思汗是在忽必烈即位,在中原建立元帝国之后。蒙古皇帝在每年六月二十四日,在上都祭天的同时祭成吉思汗, 又呼太祖成吉思汗御名而祝之 。忽必烈于至元三年(1266年)在大都建成太庙,在这里祭祀成吉思汗和其他蒙古皇帝,祭祀基本上按照中国王朝的传统礼制进行,但仍旧具有一定的蒙古特色。我们在下面的元朝太庙祭祀一节一并记述。

3。烧饭祭祀烧饭祭祀,元代蒙古人特有的祭祀礼俗。是以焚烧酒食、生活用品祭祖、祭亡灵。

辽、金二代契丹、女真人中也有焚烧祭祀所用酒食之俗。辽金元三代这种礼俗汉语白话泛称 烧饭 ,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用语。非契丹、女真、蒙古语。当时蒙古人称之为 ineru.《元朝秘史》第七○节: 那年春天,俺巴孩可汗的夫人斡儿伯与莎合台两个人,在祭祖之地,烧饭祭祀,诃额仑夫人到晚了。因为没有等候她,诃额仑夫人就对斡儿伯、莎合台两个人说:' 你们认为,也速该?巴阿秃儿已经死了,我们孩子们还没有长大。你们为什么在分领祭祖的胙肉和供酒之时,故意不等我呢?'该文 祭祖之地 ,原文作 也客薛?合札鲁(yekeseghajar); 烧饭祭祀 ,原文作 亦捏鲁 ,旁译与译文同。 胙肉 ,原文作 客石格徹必列兀列徹 (keshig- echebileür- eche),旁译为 分子内馀胙.keshig,并不是 分子 ,而是经过神祇、祖先祝福或长辈所赐食品,也可作 恩赐品 或 福泽 解。

而bileur在这里是祭祀祖先食物余剩。 供酒 的原文为 撒儿忽答察 (sarqud- acha),sarqud在此指祭祀祖先之酒余剩。

《元朝秘史》中又一处记载元代蒙古人 烧饭 习俗的片断。该书第一百五十九、一百六十一节:成吉思汗、王汗与乃蛮将可克薛兀撒卜剌黑对阵于巴亦答剌黑之地,逮夜,王汗移营去,天明,成吉思汗看王汗立处无人,说道: 他将我做烧饭般撇了。 做烧饭,原文, 土烈食连 tülcshilen。

该动词词根为tüleshi,有两种意思:一为燃料,二是为祭祀祖先、亡灵所烧的酒食衣物等。故 土烈食连 一词有 作燃料烧 之外还有 烧饭致祭 之义。可见元代 烧饭 ,蒙语有 亦捏鲁ineru 和 土烈食连tüleshilen 两种说法。前者在现代蒙语中已不使用。

在元代,烧饭仍是蒙古皇宫祭祀祖先、帝王神灵的主要形式。关于它的内容,《元史》卷七十四《祭祀》三: 其祖宗祭享之礼,割牲、奠马湩、以蒙古巫祝致词,盖国俗也。 自世祖朝,修建太庙,定期举行烧饭祭祀。

《元史》卷七七《祭祀》六 国俗旧礼 ,记蒙古皇家的烧饭祭祖: 每岁,九月内及十二月十六日以后,于烧饭院中,用马一,羊三、马湩、酒醴,红织金币及里绢各三匹,命蒙古大官一员,偕蒙古巫觋,掘地为坎以燎肉,仍以酒醴,马湩杂烧之。巫觋以国语呼累朝御名而祭焉。 这是在烧饭院中进行的祭祖活动。

烧饭院,即烧饭园。是《元朝秘史》第七十节出现的yekesgajaru(祭祖之地)变化而来。元廷烧饭园地址几经变化。初在海子桥南,后废为官祭场。烧饭园移至蓬莱坊南。蓬莱坊在天师宫前。关于烧饭园,《析津志》称: 由东门又转西即南园红门,各有所主祭之,树坛位。其园内无殿宇。惟松柏成行,数十株森郁,宛然莙高凄怆之意。阑与墙西有烧饭红门者,乃十一室之神门,来往烧饭之所由,无人敢行。往有军人把守。每祭,则自内庭骑从酒物,呵从携持祭物于内。烧饭师婆以国语祝祈,遍洒湩酪酒物。以火烧所祭之肉,而祝语甚详。 烧饭师婆,即主持烧饭祭祀仪式的女萨满,国语,即蒙古语。

在元代,帝、后死后,仍以烧饭致祭。《元史》卷七七《祭祀》六 国俗旧礼 : 凡帝后有疾危殆,度不可愈,亦移居外毡帐房。有不讳,则就殡殓其中。葬后,每日用羊二次烧饭以为祭,至四十九日而后已。 而这种祭祀一般不在烧饭园内举行。《元史》同篇又 凡宫车宴驾,棺用香楠木……

前行,用蒙古巫媪一人,衣新衣,骑马,牵马一匹,以黄金饰鞍辔,笼以纳失失,谓之金灵马。日三次,用羊奠祭。至所葬陵地,其开穴所起之土成块,依次排列之。棺既下,复依次掩复之。其有剩土,则远置他所。送葬官三员,居五里外。日一次烧饭致祭,三年然后返。 上述史料说明,元代蒙古人烧饭祭祀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祭祖,另一种是祭祀死人,即丧葬致祭。前者是定期的,而后者临时的。最隆重的是烧马祭祀。明初人叶子奇《草木子》卷三下集: 元朝人死致祭曰烧饭。其大祭烧马。

值得注意的是蒙古人祭祀活动中巫觋、巫媪。巫觋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巫,蒙古男女萨满的总称;巫媪,女萨满,称为ytu-gan;巫觋即男萨满,称之为b .这就说明蒙古人烧饭祭祀与萨满教有很深的缘由。萨满教是蒙古人所信奉的古老的原始宗教,它的主要教义是万物有灵,灵魂不死。认为人虽然死去,但仍在彼世继续生活,仍需要酒食,衣服、什物,因此活着的人除把这些东西作为随葬品埋葬之外,还为这些灵魂定期供奉。其方法就是把供物烧掉。因为萨满教崇拜火炎,认为火能够净化一切不洁之物,并能把有形之物酒食、衣物、马匹等变成无形之物转送到彼世。这可能是 烧饭 之俗的由来。故我们可以以此理论解释烧饭祭祖中另外一些现象,如 掘地为坎 致祭。我们认为,掘地为坎 是为祖先或亡故者之灵 筑屋.因为在彼世生活的灵魂不仅需要食物、衣物、马匹等,而且还需要住室。这些也是蒙古先民们掘地窖而居宿的物质生活的反映。这种 掘地为坎 的祭祀习俗至今遗留在蒙古人中间。但已不是 掘地为坎 ,而是 画地为室.现在蒙古人的祭祀一般都在黄昏时举行。在荒野上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燃起篝火,将酒、肉、布缕之类东西,丢入火里烧掉,但在这之前一定要在其外围划一圆形或四方形的环线,作为 房屋.并 房屋 要有一扇门,即一缺口。蒙古人相信,烧饭之礼结束后,祖先之灵一定要来享用这些供物,因此他们需要住屋。元代 掘地为坎 就是为祖先或亡灵准备的 住室无疑。

(二)宫廷祭祀

《元史》卷七七《祭祀志》六: 益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孝,孝莫大于祭。 元廷尤重祭祀,又较繁复。元廷祭祀基本上按照中国王朝的传统礼制进行。包括天地、宗庙、社稷、先农、岳镇海渎以及风师、雨师、雷师。《元史》称: 元之五礼,皆以国俗行之,惟祭祀稍稽诸古。 但是元朝祭祀的内容还是形式,蒙古风俗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

1。郊祀中国传统祭天地一般都在京师南、北二郊进行。但由于看法和传统不一,有的朝代是 南北二郊为一.元代祭天都在南郊进行。至大三年(1310年)

间,大臣虽商议立北郊,但后来由于 帝谦逊未逞 ,遂废不讲。忽必烈即位以后,元代皇帝一般祭天的同时祭地。《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亦载: 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建坛合祭天地五方,九年始立南郊,专祀昊天上帝,泰定中又合祭。 后来由于汉族祭祀传统中天地应分祭还是合祭,历来无定论,元朝后来实施的仅仅是祭天礼仪。

元朝郊祀坛壝址在丽正门外丙位,面积总共三百八亩有奇。坛三成,每成高八尺一寸。上成纵横五丈,中成十丈,下成十五丈。四阶午贯地子午卯面四位阶有十二级。外设二壝。内壝离坛二十五步,外壝去内壝五十四步。

还有燎坛,在外壝内丙巳之位,高一丈,四方各一丈。

如前所述,元代郊祀是大体按照前代传统礼制进行的。但也能看到蒙古的旧有特色:一、常馔以外 参用国礼 ,增加了羊鹿野豕兔等野生禽兽还有葡萄酒和尚醖马湩等。按着传统,郊祀应由皇帝亲自举行, 然自世祖以来,每难于亲其事。英宗始有意亲郊,而志弗克遂。久之,其礼乃成于文宗 。《明太祖实录》卷三十载: 文宗至顺以后,亲郊者凡四,惟祀昊天上帝。 文宗亲祀南郊是在至顺元年(1330年)十月辛酉。这一天皇帝 始服大裘冕,亲祀昊天上帝于南郊,以太祖配 。《庚申外史》记载,顺帝于 至正三年(1343),卤簿冕服新成,亲祀南郊,时春二月也。 《元史》卷七七,《祭祀志》六 至正亲祀南郊 条载: 至正三年十月十七日,亲祀昊天上帝于圆丘,以太祖皇帝配享,如旧行仪制。 《庚申外史》又言:至正三年(1343年)冬,十月十有七日,有事于南郊 。顺帝于至正三年,亲祀南郊二次,必有因。第二次可能属于非常祭祀,所以 南郊礼毕,大赦天下,蠲民租五分 。这可能与元代后期政治经济形势有关。这说明元代郊祀有一个变化的过程。那就是从摄祀到亲祀,有时还举行非常祭祀,以安慰民众稳定社会。

值得一提的是至元六年(1269年)革去重五九拜天之礼,认为女真人立国之初重五拜天于鞠场,重九拜天于都城外,此系亡金体例,拟合革去 。

2。太庙忽必烈即位后,在至元元年(1264年)十月,奉安神主于太庙,初定太庙于七室制。皇祖、皇祖妣第一室,皇伯考、伯妣第二室,皇考、皇妣第三室,皇伯考、伯妣第四室,皇兄、皇妣第五室,皇兄、皇后第六室,皇兄、皇后第七室。冬十月祭祖礼在太庙举行,尊皇祖成吉思汗为太祖。从此中原蒙古宗室祭祀祖先活动,真正转入了中原王朝祭祖轨道。但仍旧保存了一些蒙古的或时代的特色。

历代庙制,俱各不同,但多以七庙、九庙之制,而元代实施八庙制。至元元年(1264年),初定太庙七室之制后,三年秋九月,始作八室神主,设祏室,冬十月太庙建成。命平章政事赵壁等集议,制尊谥庙号,定为八室。

列祖神元皇帝、皇曾祖妣宣懿皇后第一室,太祖圣武皇帝、皇祖妣光献皇后第二室,太宗英文皇帝、皇伯妣昭慈皇后第三室,皇伯考术赤、皇伯妣别土出迷失第四室,皇伯考察合带、皇伯妣也速伦第五室,皇考睿宗景襄皇帝、皇妣荘圣皇后第六室,定宗简平皇帝、钦淑皇后第七室,宪宗桓肃皇帝、贞节皇后第八室。 十一月,奉安神主于祏室,岁用冬祀,如初礼。 初礼,包括 凡室以西为上,以次而东 。这是蒙古人尚右 国礼 的一种表现。

这种八庙制,在蒙古人中间一直延续到最近。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白八室,形式上采用了八庙制。

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命国师僧在太庙作佛事七昼夜, 始造木质金表牌位十有六,设大榻金椅奉安祏室前.这是元朝在太庙作佛事的开始,也是历代 郊庙之仪 中所没有的。并且七年十月, 敕宗庙祝文书以国字. 国字 即蒙古文字。

元朝太庙之神主的排列,始终存在着蒙汉文化对立中发生的矛盾。 周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昭处于东,穆处于西,所以别父子亲疏之序,而使不乱也。 而蒙古尚右,恰与周制相反,所以,汉人看来这是 昭穆不分,父子并坐,不合《礼经》.有人主张,元朝太庙制度,不依唐宋之制,惟当以昭穆列之。太祖室居中,睿宗居太祖之东,为昭之第一世,世祖居西,为穆之第一世,裕宗居东,为昭之第二也。兄弟共为一世,则成宗、顺宗、显宗三室皆当居西,为穆之第二世。武宗、仁宗二室皆为居东,为昭之第三世。英宗居西,为穆之第三世。昭之后居左,穆之后居右,西以左为上,东以右为上。这样排列, 则昭穆分明,秩然有序,不违《礼经》,可为万世法。 至治三年(1323年)四月经中书省建议,皇帝批准,按上述方法排列了太庙神主,共十室。

元朝社稷和宗庙方位排列上,宗庙居东方,而社稷居西。此与《礼经》同一。

元朝太庙祭祀还有若干蒙古的特色。

凡大祭祀,尤重马湩。 掌管牧养系官马匹、供给官用马事务的太仆寺挏马官专管马湩,每当致祭时 奉尚饮者革囊盛送焉 。除马湩之外, 牲斋庶品 中也有天鹅、野马、塔剌不花、野鸡、鸧、黄羊、胡寨儿(原注:其状如鸠)、葡萄酒等具有蒙古特色的祭物。并且这些祭品 以国礼割奠.所谓 国礼割奠 是蒙古的祭礼。《元史》卷七七《祭祀志》六 国俗旧礼 条云: 每岁,太庙四祭,用司禋监官一员,名蒙古巫祝。当省牲时,法服,同三献官升殿,诣室户告瞃,还至牲所,以国语呼累朝帝后名讳而告之。明旦,三献礼毕,献官,御史、太常卿、博士復陞殿,分诣各室,蒙古博儿赤跪割牲,太仆卿从朱漆孟奉马乳酌奠,巫祝以国语告神讫,太祝奉祝币诣燎位,献官以下復版位戴拜。 礼毕,以割奠之余撒在南棂星门外,名曰 抛撒荼饭 。凡大祭太庙,行割奠之礼,以国礼行事,以示隆重。

按照传统,太庙祭祀,应由皇帝亲自举行。但元帝 亲享 的不多,往往就由巫祝主持,叫做摄祀。摄祀仪,其目有九,一曰斋戒;二曰陈设;三曰习仪;四曰迎香;五曰省牲器;六曰晨裸;七曰馈食;八曰酌献;九曰祭马湩。此九项中第九项 祭马湩 仪制,前代所未有。祭祀中, 礼直官引献官诣神座前,蒙古庖人割牲体以授献官。……太庙领取案上先设金玉爵斝马湩、葡萄尚醖酒,以次授献官,献官皆祭于沙池。 最后 奉胙进于阙庭,驾幸上都,则以驿赴奉进。 

3。社稷 社 指土地, 稷 指谷类。社稷祭祀是中国古代帝王重要的祭祀。

元帝遣使致祭社稷。元代的社稷岁祭是从至元七年(1270年)十二月开始的。

至元三十年(1293年)正月,听御史中丞崔彧之言,于和义门内少南,始建社稷坛。总面积四十亩。社坛在东,稷坛在西。相去约五丈。社坛用土青赤白黑四色,正方形,中间实以常土,上面以黄土覆之。依方面从五色泥刷饰。

四面,各设一阶梯。稷坛一如社坛之制,惟土不用五色,纯用一色黄土。

元廷于至元十年(1273年)为地方社稷坛制作了规定。规定称: 社稷五土,五谷之神,虽是以时致祭坛壝制度未行,于礼有阙。乞遍喻府州依法修理。 府州社稷坛,筑城西南,方二丈五尺,高三尺四,出阶四等,筑围墙,四面开门,于内社在东,稷在西。

社稷祭仪之节有六,多与宗庙祭同。

4。先农先农指农神。元代先农之祀,始自至元九年(1272年)二月,其仪如社稷。至元十四年(1277年)二月,忽必烈亲祀先农于大都东郊。十五年(1278年)二月,祀先农,耕籍田。耕籍,中国古代历代帝王亲自耕田之礼,以示重视农业。但元朝皇帝很少亲至。自此多 以蒙古胄子代耕籍田 。权衡《庚申外史》言:顺帝亲耕籍田。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夏四月,从大司农请始建农神,蚕神二坛,二坛之式与社稷坛同,规模不一。元先农,先蚕坛在籍田内。

5。宣圣宣圣为孔夫子的尊号。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追谥孔子为襄成宣尼公。自汉、唐以来历代王朝皆尊孔子为圣人,而后来诗文中多称宣圣,元沿用此称。

元宣圣庙,太祖成吉思汗始置于燕京。忽必烈汗时期宣圣庙祭祀已形成制度。据陶宗仪云: 内翰王文康公鄂,字百一,开州东明人。国初,自保定应聘北行。时故人马云汉,以宣圣画像为赠。即达北庭,值秋丁,公奏行释奠礼。世祖说,即命举其事,公为祝文,行三献礼。礼毕,进胙于上。上既饮福,熟其胙,命左右均沾所赐。自是春秋二仲,岁以为常。盖上之所以尊师重道者,实公有以启之也。 元宫廷大规模祭宣圣,始于至元十年(1273年)。这年三月,中书省命春秋释奠。执事官各衣其公服,陪位诸儒襴带唐巾行礼。成宗始建宣圣庙于大都,大德十年(1306年)秋,庙成。至大元年(1308年)秋七月诏加号于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皇庆二年(1313年)六月以许衡从祀,又以先儒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司马光、朱熹、张栻、吕祖谦从祀。延祐三年(1316年)秋七月,下诏设宣圣春秋释奠,并以颜子、曾子、子思、孟子配享。至顺元年(1330年),以汉儒董仲舒从祀。后来元廷又加封一些先圣先儒。所有这一切说明了元代蒙古统治者对儒的态度,反映了他们汉化的程度。

6。岳镇海渎元宫廷岳镇海渎之祭,始于中统二年(1261年)。而亦遣使代祀。叶子奇《草木子》卷三下《杂制篇》称,元廷 山岳河海,惟遣使致祭.五岳四海五镇四海,凡十九处,分五道。以东岳、东海、东镇、北镇为东道,中岳、淮渎、济渎、北海、南岳、南海、南镇为南道。北岳、西岳、后土、河渎、中镇、西海、西镇、江渎为西道。 既而,又以驿骑迂远,复为五道 ,每道遣使二人,集贤院奏遣汉官,翰林院奏遣蒙古官,出玺书给驿以行,秩有常祀。

元帝颇重视祭岳镇海渎,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正月,忽必烈谓中书省臣言曰: 五岳四渎祠事,朕宜亲往,道远不可。大臣如卿等又有国务,宜遣重臣代朕祠之。汉人选名儒及道士习祀事者。 并颁有祭令: 诸岳镇名山,国家之所秩记,小民辄僣礼犯义,以祈祷亵渎者,禁之。诸五岳、四渎、五镇,国家秩祀有常,诸王公主驸马辄遣人降香致祭者,禁之。 至元三年(1266年),元廷依据圣旨,封号于岳镇海渎。封东岳为天齐大生仁圣帝,南岳为司天大化昭圣帝,西岳为金天大利顺圣帝,北岳为安天大贞玄圣帝,中岳为中天大宁崇圣帝。加封江渎为广源顺济王,河渎为灵源弘济王,济渎为清源善济王,东海为广德灵会王,南海为广利灵孚王,西海为广润灵通王,北海为广泽灵祐王。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二月,加封东镇沂山为元德东安王,南镇会稽山为昭德顺应王,西镇吴山为成德永靖王,北镇医巫闾山为贞德宁王,中镇霍山为崇德应灵王, 敕有司岁时与岳渎同祀 。

元帝为何如此重视岳镇海渎之祭呢?这是与蒙古人原有萨满信仰和祭祀山川习俗有关的。故在这些沿袭中国王朝传统的祭祀活动中也可以找到若干蒙古风俗的相应因素。

元代还祭祀三皇(伏羲、神农、黄帝)和风师、雨师、雷师。风、雨、雷师之祀,自至元七年(1270年)十二月,大司农请于立春后丑日,祭风师于东北郊,立夏后申日,祭雷、雨师于西南郊。仁宗延祐五年(1318年),乃即二郊定立坛壝之制。

(三)官府及汉族民间祭祀

有元一世,朝廷重视帝王祭祀,而且颇注意各级官府的传统祭祀活动。

此外,广大汉族人民中流行着很多种类的祭祖或祭神活动。这些活动的大部分也是世世代代流传的固有习俗的延长和继续。

1。官府祭祀从至元初,元廷屡颁律令,督促地方官府做好各种祭祀活动。尤其对名山大川的祭祀更加重视,至元九年(1272年)元廷一份文件称:五岳、四渎、名山大川、历代圣地、明王、忠臣、烈士,载在祀典者,所在官司岁时致祭,钦此。 至元十三年(1276年)皇帝平定江南诏书亦云: 名山大川、寺观庙宇并前代名人遗迹不许毁拆。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钦奉诏书中再次强调官府祭名山大川、圣帝明王、忠臣烈士。同时要求 长吏除常祀外,择日致祭.长吏,即正官。自此,登宝座、改元、上尊号等诏书中三令五申致祭名山大川。

元廷又要求地方官府祭祀风师、雨师、雷师。大德五年(1301年)八月圣旨: 岳镇、海渎、名山大川、风师、雨师、雷师当祀之日,须以本处正官斋洁行事。有废不举祀,不敬者,本道廉访司纠弹,钦此。 后来也多次强调官府长吏、正官亲自致祭。

但元廷又同时规定: 聚作社者并皆禁断。余社皆禁。所祀典未尽举行是宜,照依钦奉到诏书,检举旧例,诸载社祀典者,合行致祭,以广祈祷之礼。 这里 聚作社 ,指聚众作社。即不通过官府私自组织的祭社。

在元代流行先圣的祭祀,先圣包括三皇、宣圣的祭祀。

三皇,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原为道教供奉的神,古籍中有多种说法。元朝所采用的是伏羲、神农、黄帝。在文献中多载有关地方官府祭祀三皇之例。

元廷一份文件中称: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为祭祀三皇,自唐以来载在祀典、依释奠至圣文宣王礼仪官为致祭相应,咨请依例施行。准此。 文献中又载,三皇之一神农致祭尤为重视。至元九年(1272年)中书礼部一文件称: 神农,高辛已上系圣帝明王及三代开国之主,皆以功及万世,泽被生民。故历代载于祀典,礼未尝废,拟令所在官司三年一祭。 高辛,亦古帝王、号帝喾,黄帝之曾孙,尧之父。

在元代有关配享三皇问题上,有争议。有人主张以十大名医配享。为此,大德三年(1299),中书省礼部、太常寺博士等议: 《唐会要》所载三皇创物垂范,候言藻鉴,宜有钦崇,于是伏羲、神农、皇帝俱有庙貌之设,春秋二时致祭,仍以勾芒、祝融、风后、力牧各附配享之位。稽诸典礼定规,虽百世不易也。况所谓创物垂范是即开天建极立法作则之义。今乃援引夫子庙堂十哲为例,拟十代名医从而配食,果若如此,是以三皇大圣,限为医流,专门之祖揆之,以礼似涉太轻。兼十代名医考之,于史亦无见焉。……今后配享三王,宜从太常寺所拟相应,具呈照详得此,都省仰依上施行。 以后规定以勾芒、祝融、风后、力牧等神为三皇配享之位。但对勾芒等神的服色、坐次又是如何呢!至大二年(1309年)中书省吏部称: 三皇开天立极,泽流万世,有国家者所当崇祀。自唐天宝以来伏羲以勾芒配,神农以祝融配,黄帝以风后、力牧配。按礼记月,令春三月,其帝太皞,其神勾芒;夏三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又《史记》称:黄帝得风后、力牧以治民。其配享坐次宜东西相向,以勾芒、祝融居左,风后、力牧居右。若其相貌、冠服年代辽远,无从考证,不可妄定。当依古制以木为主,书曰:《勾芒氏之神》、《祝融氏之神》、《风后氏之神》、《力牧氏之神》。 可见元代以勾芒等神配三皇,以及定坐次,自有其时代特色。

上述 十代名医 ,亦称十大名医。至大二年(1309年)中书省礼部规定称: 所谓十大名医比依文宣大儒从祀之例列置,雨庑如此,先后之序似为不紊。 宣圣的祭祀,是元代官府及民间的尤其是各级庙学很重要的祭祀活动。

中书省,于至元六年(1269年)四月的一份文件称: 今移文各路、遍行所属,如遇朔望,自长吏次以下正官同首领官,率领僚属吏员,俱诣文庙烧香。 早在元初,元廷就开始重视祭孔,中统二年(1261年)圣旨称: 先圣庙,国家岁时致祭,诸儒月朔释奠,宜恒令洒扫修洁。 这里先圣庙即孔子庙。

在元代,除帝王宫廷主要祭祀活动之外,各级官府的祭祀仪式也很频繁。

因此,用于这些祭祀活动的费用也是庞大的。至元九年(1272年),元廷在原来基础上再次拟定各路年例祭祀社稷、风雨、雷师,释奠至圣文宣王钱数。

元贞二年(1296年),又根据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建议,重新确定祭三皇及医学祭祀的钱数。后来由于物价日贵,祭祀费用短缺,因此,元廷也不得不考虑增加各路、府、州祭祀用钱数。延祐四年(1317年)把大德九年(1305年)所定诸路祭祀钱添加如下:三皇并宣圣春秋二祭,原来每祭各中统钞一定,这次添钞一定,通作二定。

社稷春秋二祭,原来每祭各中统钞三十两,这次添钞三十两,通作一定一十两。

原来风、雨、雷师祭各中统钞二十五两,这次添钞二十五两,通作一定。

散府、上中下州,大德九年规定钱数添加为:三皇、宣圣春秋二祭原来每祭各中统钞二十五两,今添支钞二十五两,通作一定;社稷春秋二祭,原来每祭各中统钞二十两,添支钞二十两,通作四十两;风雨雷师每祭,原来各中统钞一十五两,今添支钞一十五两,通作三十两。上述数目表明元廷每年对于各路府州祭祀活动的费用还是很大的,这也是元朝财政困难的原因之一。

2。民间祭祀元代汉族民间祭祀活动包括祭祖和祭神灵等。所包括内容很多。

元代汉人祭祖活动主要是在每年清明节前或清明日以及死者亡故之日(忌日),其家属亲友到坟前以酒食、果品等致祭。对此元代戏曲作品多有描写。如:武汉臣撰杂剧《老生儿》,第二折,《煞尾》: 在生呵奉养父母何须道,死后呵祭奠即先灵你索去学。 同剧第三折白: [张郎同旦儿上云:]时遇清明节令,寒食一百五,家家上坟祭祖。我将着这春盛担子,红干腊肉……

上坟去来。 这是剧中描写的一富足人家清明节上坟祭祖的情景。同剧中又描写了一穷读书人的祭祖情况。

第三折,白 [引孙上云:]我往纸马铺门首唱了个肥喏,讨了这些纸钱,酒店门首又讨了这半瓶儿酒,食店里又讨了一个馒头,……在邻舍家借了这把儿铁锹,到祖坟上去浇奠一浇奠。烈些纸儿,添些土儿。也当做拜扫,尽我那人子之道。……则一个馒头供养了公公婆婆,我的父亲母亲没有,倘若争这馒头闹将起来可怎么了。这也容易,劈作两半,一半供养公公婆婆,这一半供养父亲母亲。奠了酒,烈了纸钱,祭祀已毕,我可破盘咱。 从上述戏文可知,元代人清明祭祖以食物祭奠,用酒浇奠,并焚烧纸钱,以供祖先神灵在地府享用。最后还一种 破盘 的程序。破盘,吃祭祖后酒食之谓,元杂剧《杀狗劝夫》亦有例。

元代人除清明上坟祭祖外,还冬月上坟祭祖,称小上坟,以别于清明祭祖。元剧中亦有描写。如:岳伯川撰杂剧《铁拐李》,第二折,《倘秀才》: 或是祭先祖逢冬遇年。[云:]到那冬年时节,月一十五,孩儿又小。上坟呵。大嫂,你可出去见人么?[旦儿云:]我不去,着张千引着孩儿坟上烧纸便了。 又,《水浒传》三十二回: 当时腊月初旬,山东人年例,腊月上坟。 可参证。

在元代,死者亡故之日(忌日)致祭也很普遍。元无名氏杂剧《度柳翠》,楔子: [牛员外诗云:]明朝是汝父周年,自当来烈纸焚钱。 即一例。

据文献记载,祭亡灵也是元代汉族民间祭祀活动的重要内容。下面是元杂剧中的几则例子: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叨叨令》,白: [正旦云:]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无名氏《赚蒯通》,第二折,《快活三》: 我为甚的瀽一碗浆饭水。

烧一陌纸钱灰,则为咱行军数载不相离,会与你刎颈为交契。[韩信云:]蒯文通,你敢疯了!你怎生将纸钱水饭在我跟前烧泼,可是为何。[正末唱:]:《朝天子》:我说知就里。想蒯彻也无他意。趁着你在日浇奠理当宜。若死了空迎祭。 (瀽,泼、倒之意。古代祭奠死人时,把酒食洒倒在地上,叫做瀽)。

元代汉人祭祀神鬼的内容也很多。其形式也丰富。而对元代普通人来说,不论祭祖、祭亡灵或祭神鬼,以焚烧纸钱,用水饭浇奠,是一个通俗。以上二例之外,还有元杂剧《老生儿》,第二折,《紫花儿序》: 他添不到那两锹儿新土,烧不到一陌儿银钱,瀽不到有那半碗儿的凉浆。 即一例。凉浆,浆水饭即凉水饭。

在元人中以焚烧纸钱、纸马祭祀,尤为普遍。烧纸钱,除上述诸例外,再举几例:《西厢记》一本,二折:《朝天子》白: 小生湖海■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 元无名氏杂剧《盆儿鬼》,第四折,《小梁州》白: [包待制云:]大家小户有个门神户尉,那屈死的冤魂被他当住。所以进来不得。张千你去取将金钱银纸来者。[诗云:]……金钱银纸速安排,邪鬼外道当拦住,单把屈死冤魂放过来。[张千做烧纸科云:]我烧了一陌儿纸钱,你看好阵冷风也。 这种以纸寓钱之俗,始于汉唐,起源颇古。并一直流传至现在。

纸马,绘有神像、马匹等供祭祀焚烧用的冥纸。赵翼《陔余丛考?纸马》: 《天香楼偶得》云:俗于纸上画神像,涂以彩色,祭赛既毕则焚化,谓之甲马,以此纸为神所凭依似乎马也。 元杂剧中多有描写焚烧纸马致祭,祭祀对象也较多。

元无名氏《冯玉兰》,第二折,白: [冯太守云:]兀那梢公,便与我开船去。[梢公云:]知道,只等那船头上烧了利市纸马,分些神福,吃的醉饱了,便撑动篙来,开起船来。 (利市,犹言吉利。)《西游记》,一本一折,《胜葫芦》,白: 夫人,才下船要利市,饶他初犯罢。 即是。神福,船家在开船前,把祭告水神,请求保佑的祭品之谓。

《小张屠》,楔子,白: 我不合将人上了神灵的纸马,又将来卖与别人还愿。 由于人们在祭祀时大量用纸马纸钱等冥纸,出现了专售此类冥器的商店,曰纸马店或纸马铺。元杂剧《老生儿》,第三折,白 我往纸马铺门首唱了个肥喏,讨了这些纸钱。 就是一例。《东京梦华录》卷七 清明节 : 诸门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衮叠成楼阁之状。 说明宋时已有买纸冥器的纸马店。而且庙宇中皆备有焚化冥纸的炉盆,称作纸炉或焦盆、火池。《小张屠》,第四折: 望东岳神祠一郡,格幼子喜孙儿火焚在焦盆。 即是。

《水浒传》第四十二回: 香炉内蝼蚁营巢;狐狸常睡纸炉中。 亦是。

元代亦有以 血食 祭祀鬼神之俗。血食,即杀死的牛、羊、豕等三牲。

元杂剧《刘弘嫁婢》,第三折,《鬼三台》,白: 小圣生前正直无私曲,死后复承上帝宣,典祀城隍西蜀郡,血食香火至心虔。

《张协状元》十六卷《剔银灯》: 吾血食一方却最灵。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 八日祠山圣诞 条: 自梁至宋,血食已一千三百年矣。 足见血食 之俗之久远。

元代还有以 神羊 祭神鬼的习俗。神羊,亦称 神羊儿 ,祭神的死羊。此俗在元代文学作品中亦有反映。

《小张屠》,第一折,《青哥儿》: 仰告众人,许下明香,做神羊儿。《词林摘艳》卷六,无名氏散套《汲沙尾南。金殿锁夗央》: 捧瑶觞,赛神羊,将往事苦都撇漾。 用神羊祭神时,把羊的两条前腿在杀死后弄得向后弯曲,似屈膝作跪状。

关汉卿《望江亭》,第二折,《煞尾》: 我着那厮磕着头儿一番。恰便似神羊儿忙跪膝。 便是一例。

3。元廷有关祭祀活动的若干规定元代的祭祀活动,基本上朝廷不加干涉,但有一些祭祀活动受到了限制。

如,女真族的拜天习俗被革去。此外,聚众祭星,被受禁治。其原因是诸处阴阳人每多因点照祭星,别生事端。 禁令称: 今后教省家遍行文字样禁约了呵,免致别生事端。 但元廷对有些民间祭祀活动,以明令放行。如 霖雨不止享祭 即一例。

霖雨是久下不停的雨,霖雨对人类的危害是相当大的。因此,人们幻想着以享祭神灵来实现愿望。至元十年(1273年)元廷的规定称: 如霖雨不止去处祭享施行。 元廷还规定,久旱遇风,可以用羊酒祭祈,但不支破官钱。

朝廷还禁止聚众作社,举行祭祀活动,但 人家或因灾病,有许口愿,赴寺观庙宇祷祭之类不在禁限。 所以元代普通百姓到寺观庙宇祭祷之风甚盛。《析津志》载大都北城齐化门外岳庙每年祭祷盛况时云 每岁自三月起,烧香者不绝。至三月烧香酬福者,日盛一日。比及廿日以后,道涂男人□□赛愿者填塞。廿八日,……齐化门内居民,咸以水流道以迎御香。香自东华门降,遣官函香迎入庙庭,道众乡老甚盛。 这是大都一隅之民间祭祷场面,其他庙宇寺观想必皆然。

责编:人学研究网|华夏春秋栏目·紫天爵

参考文献: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百卷本元代习俗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元代的婚姻习俗    下一篇:元代节令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