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华夏春秋 > 元朝 >

水利学

2018-07-30 11:24:06来源: 人学研究网 已浏览人数:
大运河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水利工程,它沟通了我国南北水路交通,对我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过巨大影响作用。

元代出于治理水患、发展农业,以及加强水路交通等目的,对水利建设比较重视。中央设都水监,地方置河渠司, 以兴举水利、修理河堤为务。 有时为了某一工程的需要,专门设行都水司、都水庸田司等临时机构。这样,终元一代在水利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其突出表现在修通大运河、治理黄河泛滥、开辟海路航线,以及涌现出了一批水利专家及其著作等方面。

(一)修通京杭大运河

大运河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水利工程,它沟通了我国南北水路交通,对我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过巨大影响作用。它最早于隋唐时期开凿,以洛阳为中心,但到了元朝初年,由于受黄河浸淤的影响,加之线路过短与弯曲,已无法适应变化了的形势要求。元统一全国建都大都后,全国政治军事中心已从临安(杭州,南宋都城)与汴京(开封)等处迁至大都。可经济中心还在江南,大都城人的食穿等还仰仗江南供给, 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 怎样解决这种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不平衡发展的矛盾呢?这就需要急速恢复与发展连接京杭的水路交通大命脉——京杭大运河。

元初在修通京杭大运河前,南方财粮北调也采取漕运,但非常不便。当时主要采取水陆联运和海运两条路线。水陆联运即以原来运河可用段落作为主要漕路,不可用或未达到处辅以陆运。如从浙江杭州各地经江南运河,在京口(今镇江)过长江,由扬州江淮运河到达淮安入淮水,逆黄河上行,达中滦旱站(今河南黄河北岸封丘西南),改换陆运180里至淇门镇(今河南淇县境)入御河(今卫河),经临清、德州达直沽(天津)北上京城。这条路曲折遥远,费时费力,尤中滦一处 尽一年惟可运二三十万石。 效果很差。而海运虽获利较大,但因 风涛不测,粮船漂溺者,无岁无之。 有的年份甚至 漂米数十万石,溺死漕卒五六千人 ,加之盗贼出没,风险极大。

为了避开水陆联运的艰难与海运的风险,元王朝决定修通大运河。其中主要是开凿了山东境内的济州河与会通河,北京境内的通惠河,使京杭大运河得以全线贯通。

1。开凿济州河济州河南起济州(山东济宁)南,北到须城(山东东平县)安山入大清河,全长150公里。这里地处山东丘陵西缘,地势高,水源少,穿凿颇不易。

为了顺利施工,元廷派遣都水监郭守敬赴河北、山东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考察后郭守敬提出:宋、金以来,汶、泗相通河道,北清河相通渤海,若于济宁州南汶、泗合流处至北清河之间,开一新河,北引汶水,东引泗水,分流南北,便可南达江淮,北通京津。并绘图上奏。世祖忽必烈诏准。

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灭南宋后,全国归于统一,开凿济州河的条件已成熟。后经过3年准备,于至元十九年正式动工。次年8月 济州新开河成 。这样就沟通了济宁南至大清河150公里的河道。同时,为了保证济州河水源,还进行了一些配套工程。即依据郭守敬等人 北引汶水,东引泗水,分流南北 的建议,由兵部尚书奥鲁赤主持疏浚洸河、府河,引汶水、泗水入此二河转入新开运河,初步解决了其水源问题。

济州河凿通后,南方来的粮船可以沿淮扬运河北上,由济州河循大清河(古济水)到渤海,再由界河口(今海河口)上溯白河,抵通州。但是,这段航程中,由于大清河的水量偏少,落差又小,还有潮汐顶托,泥沙容易淤积,所以漕运转海运受阻,无法通航,被迫 舍舟而陆 ,改从 东阿旱站运至临清,入御河(卫河) ,再由运河水运京师。从东阿旱站陆运至临清,长约200里,地势卑下,夏秋霖潦,艰难万状。 元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只好在济州河以北继续穿凿东阿至临清的会通河。

2。开凿会通河首先提议开凿此河的是寿张县尹张仲辉,《元史?河渠志》记载他说: 开河置闸,引汶水舟达于御河。 丞相桑哥据此上奏朝廷开安山至临清间长约265公里的运河,诏准。经过一段时间充分准备,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由江淮省断事官忙速儿、礼部尚书张孔孙、兵部尚书李处巽等主持开工。

同年6月峻工,并马上通航, 滔滔汩汩,倾注顺通,如复故道,舟楫连墙而下。起堰闸以节蓄泄,定堤防以备荡激。 这条新河南起东昌路须城县安山西南,经寿张西北至东昌,又西北至于临清,以逾于御河,全长250里,赐名会通河。

会通河的开通不仅结束了东阿至临清间200余里的艰难陆运,而且沟通了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从而实现了南自杭州,北达大都的全部漕运。

会通河与济州河相接,是为山东运河。由于这段地形比较复杂,丘陵多,坡度大,所以解决水源以行舟成为关键问题。元政府大体上采取了两项主要措施,一是引水济运,一是阶梯开发,使用闸化运道。

引水济运主要还是采取修通济州河时所采用的办法,引洸河、府河、汶水、泗水入运河,以增加其水量。但仅有此还不够,因为山东运河地势高低落差比较大,引入的水有深有浅,浅处就很难通行。所以元人又采取置闸分流, 度高低,分远迩,以节蓄池。 即船行一段上面闸打开放水下来,下面闸关闭,使水位提高,利于航行。一段一段以此类推。先后在山东运河上建了31座闸,北起临清,南至沽头。其中会通河上建闸14座,济州河上建闸4座,古泗水运道上建闸13座。此外,还在泗水、汶水、洸河、府河、盐河等天然河道上修建济运闸坝13座。建闸工程始于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止于至正元年(1341年),历时52年方完成,较好地解决了山东运河的水源问题。

3。开凿通惠河元代济州河与会通河开通以后,使京杭运河裁弯取直,直达通州(北京通县),然后再从通州解往大都。但通州至大都城却是一段卡脖子路程。当时有一条水路与一条陆路可以通行。若依水路,唯有较小的坝河水道可以通漕,但因不能航行大船,满足不了需要,如遇旱年水浅,更是无法通行。若依陆路,一方面费用太高,另方面如遇雨天,行走十分困难, 方秋霖雨,驴马踣毙,不可胜计。 这就迫使元政府必须另辟水源,穿凿新河——通惠河。

首先提出穿凿通惠河的是伟大水利学家郭守敬。郭守敬考察了原有渠道地势,认为此次穿凿必须解决水源问题。他提出引导温榆河上源诸泉水接济漕河的新方案。即自昌平县的浮村到神山泉,西折南转,会双塔、榆河、一亩、玉泉诸水,入瓮山泊(今昆明湖),再经长河入古高粱河,至西水门入都城,环汇于积水潭。然后东折而南出文明门(北京崇文门北),循金闸河(即旧运粮河道)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全长160多里。其中建闸坝10处,共20座。郭守敬的建议很快得到批准,并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

春诏令开工,共动用军人、工匠两万多人,用去工日285万多个,用钞152万锭,粮38700石,第二年秋峻工,费时一年多。此河修好后立即投入使用,适逢忽必烈从上都回来,路经积水潭看到 舳舻蔽水 ,十分高兴,赐名通惠河。

通惠河是京杭大运河的最北段,也是开凿时间最晚的一段漕河,它的完成不仅结束了通州至大都的卡脖子运输,而且真正使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发自杭州的漕船可直接到达京城积水潭。另外,海运至通州的漕粮亦可经通惠河直接到京城。

京杭大运河全长3000多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的一条运河。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加强了京师和最富庶的江南地区的联系,是元代一条重要的交通线。它的修通同时带动了沿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当时的通州: 市井复喧嚣,民风杂南朔。 淮河口 水次千家市,蛮商聚百艘。 大运河成了流经地域的经济命脉,因此当地人把疏浚河道、护防河堤看作十分重要的事。在淮海一带有这样的说法 积渠如积金,守防如守城。

(二)海运与航海事业

元代为了加强南北联系,将江南财粮调入大都,非常重视漕运的发展建设。这漕运包括河运、海运、水陆联运。虽然元代对开凿京杭大运河等河运倾注了很大力量,但由于运河受泥沙淤积等客观及主观条件所限,所以就运量而言,海运实际上占了绝大的比例。如元代每年从南方运至大都的漕粮约300万石,其中由运河送至大都的也只不过二三十万石,而大部分则是由海运到直沽(天津),再从直沽循北运河和通惠河进入大都。这主要是由于元初在山东境内开凿的济州、会通二河水源不足,又时常受黄河浸淤的影响,运河本身也因 河道初并,岸狭水浅,不能负重 所致。

为了解决河运不足,元政府另辟蹊径,下令发展海运事业。实际上元军攻下临安的至元十三年(1276年)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当时统帅伯颜鉴于河道不便,曾命令下属将南宋的库藏、图籍和货物海运到了大都。后为避免海运风险开凿大运河,但修成后亦有不足,还需发展海运,并成立了专门机构。

至元二十年(1283年),立二万户府管理海运。二十四年,立行泉府司专领海运,并增置二万户府。二十八年,行泉府司撤销后,原四万户府削减为二,以朱清、张瑄为首。朱、张二人原是海盗头目,后来归附元朝,在开创和经管海运方面有很大的功劳。三十年,又增立万户府一,提调香莎糯米的征收和运输。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朱清、张瑄以 叛逆 罪名被杀,三万户府合而为一,名海道都漕运万户府,于平江府(江苏苏州)开司署事。万户府下按地区分设七个千户所。与海运有关的还在直沽河西务(今天津武清县西北)设都漕运使司,大都设立京畿都漕运使司等。海运官吏也得到朝廷的优厚待遇, 漕臣之长,必天下重望。 可见元朝廷对海运的重视。

元代从至元十九年(1282年)到至元三十年,曾开辟了3条近远海航线。

第一条航线是于至元十九年开通的。它自刘家港(江苏太仓县浏河)启航入海,向北经崇明州(今崇明县)之西,再北经海门县附近的黄连沙头及其北的万里长滩,沿海岸北航,经连云港、胶州,又转东过灵山洋(今青岛市南海面),沿山东半岛的南岸,向东北航,以达半岛最东端的成山角,由成山角转而西行,通过渤海南部向西航行,到渤海西头进入界河口(海河口),沿河可达杨村码头(天津武清县境)。最后转运河达大都,全程约6600公里。

这一航线主要是近海航行,离岸不远,浅沙甚多,航行不便,加之我国东部的近海,自渤海以至长江口,全年均受由北向南的东中国寒流的影响,船逆水北上,航程迟缓且危险,另外线路曲折费时,往往数月甚至一年才能到达,这样显然不能满足漕运要求,必须别辟航程。

至元二十九年开辟了第二条航线。该航线从刘家港入海,过了长江口以北的万里长滩后,驶离近海海域,如得西南顺风,一昼夜即可航行约1000余里到达青水洋,再过黑水洋即可望见沿津岛大山(山东文登县南);再经刘家岛、芝罘岛、沙门岛(今蓬莱县西北庙岛),最后直抵海河口。这条航线,自刘家港至万里长滩的一段航程,与第一条航线相同,但从此后即指向东北航经青水洋,进入深海(黑水洋),利用东南季风改向西北直驶成山角。

这段新开航线比较直,在深海中航行,不仅不受近海浅沙的影响,而且可以利用东南季风和夏季来临的黑潮暖流帮助航行,大大缩短了航行时间,快的时候半月即可到, 如风、水不便,迂回盘折,或至一月、四十日之上,方能到彼。 这条新航线的开辟,突破了以往国内沿海航线只能近海航行的局限性,大大缩短了航行时间,是元代海运对我国沿海航路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

至元三十年(1293年)开辟了第三条航线。这条新航线 从刘家港入海,至崇明州三沙放洋,东行入黑水洋,取成山转西,至刘家岛,又至登州沙门岛,于莱州大洋入界河。 此航行与第二条航线相比,其南段的航路向东更进入深海,路线更直,全航程更短,加以能更多地利用黑潮暖流,顺风时只用10天左右即可到达,又大大缩短了航程。从此以后,元海运漕路均取此路,再无重大变化,就是直到今天,从上海到天津航线仍走这条线路。

在远洋航行方面,元代在宋代的基础上,交通范围比以前更有扩大。如曾两次附商船游历东西洋的汪大渊在其所著的《岛夷志略》里曾记载了他所经历的海外诸国。地域涉及东自澎湖、琉球,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之层拔罗(今桑给巴尔)等地,包括南洋诸岛及印度洋沿岸各国,也都有航路可通。大德年间(1297- 1307年)陈大震等人所修的《南海志》亦记载海上贸易国家与地区多达145个。总体看达到了波斯湾、阿拉伯半岛、埃及、东非各国,以及欧洲地中海沿岸。

元代近海航运为保证航行安全,在沿线设置了航标船、标旗、航标灯等指挥航行。这航标的设置,是中国海运史上的重大成就。

远海航行已可通过观测星的高度来定地理纬度,这种方法当时叫 牵星术.牵星术的工具叫牵星板,是用优质乌木制成。用牵星板观测北极星时,左手执木板一端的中心,手臂伸直,眼看天空,木板的上边缘是北极星,下边缘是水平线,这样就可测出所在地的北极星距水平的高度。求出北极星的高度,就可计算出所在地的地理纬度。

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于1292年,乘护送蒙古公主阔阔真去波斯的中国海船,从福建启航返乡。他的《马可波罗游记》里记述了当时我国海船和航海的情况,海船由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后,便有北极星高度的记录。

元代的航海技术资料曾传到明初,为郑和航海提供了借鉴。据福建集美航校搜集到的《宁波海州平阳石矿流水表》中记载: 永乐元年,奉使差官郑和、李恺、杨敏等出使异域,躬往东西二洋等处,……较正牵星图样,海岛、山屿、水势、图形一本,务要选取能识山形水势,日夜无歧误也。 明确记载了明永乐元年郑和一行 较正牵星图样 ,这牵星图样就是元代的 牵星术.说明元代海上航路的发展,为郑和七下西洋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其他水利工程

元代大小不等的水利工程很多,除修通著名的京杭大运河外,在治理黄河与发展边疆地区的水利建设事业等方面亦多有开拓。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它哺育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但同时它又是一条频繁地给沿岸人民带来灾害的河,历代统治者为治理它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改道侵入淮河后,使黄淮沿岸人民饱受水患的灾难,元代黄河决溢更是频繁,达200余次。顺帝至正四年(1344年)

五月,大雨下了20余日,黄河水暴涨决溢,北破白茅堤,平地积水二丈多。

遭受灾害的涉及数省。在此情况下,元政府下决心治理黄河。先让众臣访求治河方略,并特命贾鲁为都水监提出具体方案。这就是有名的贾鲁治河。

1344年, (贾)鲁循行河道,考察地形,往复数千里,备得要害,为图上进二策:其一,议修筑北堤,以制横溃,则用工省;其二,议疏塞并举,挽河东行,使复故道,其功数倍。 但鲁 会迁右司郎中,议未及竟。 至正九年(1349年),号称 贤相 的脱脱复相后,治理黄河事再次提出,并上报朝廷批准采用贾鲁所提第二策。至元 十一年四月初四日,下诏中外,命鲁以工部尚书为总治河防使,进秩二品,授以银印。发汴梁、大名十有三路民十五万人,庐州等戍十有八翼军二万人供役,一切从事大小军民,咸禀节度,便宜兴缮。是月二十二日鸠工,七月疏凿成,八月决水故河,九月舟楫通行,十一月水土工毕,诸埽诸堤成。河乃复故道,南汇于淮,又东入于海。 据《至正河防记》记载,要鲁治河自4月22日开工,至11月11日合龙,前后计170天左右,动用人力近20万,合计用工约3800万,疏浚河道280多公里,堵塞大小决口107处,总长达3里多,修筑堤防上自曹县下至徐州,计770里。不仅为元代治理黄河的最大工程,在我国治河史上也是罕见的。

贾鲁的成功一方面是朝廷给予他全力支持,另方面是他经过实地考察,采取了较科学的治理方法。他采取了疏、浚、塞并举的方法,先疏后塞,然后引河东行,使复故道。所谓疏、浚,就是把淤塞的故道疏通,其疏浚故道280里50步而强,其深者达2丈2尺,宽者达180步,并采用了相停、相折等古算法取平地势。所谓塞者,就是把白茅决口堵塞住,引河水入故道。整个工程先疏后塞,就是先把故道疏浚好,然后堵塞决口放水入之,这样就避免了水中作业。整个疏浚工程完成后,最后堵塞决口,贾鲁创造了石船堤障水法。

即用27艘大船组成3道船堤,每堤9艘,用铁锚固定船身,并使3船堤连为一体,船中略铺散草装满石子,以合子板钉合之,同时下沉,船堤上再加草埽3道。最后合龙时,水势暴涨,船基撼动,观者以为难合,而贾鲁镇定自若,指挥十余万民工奋力拼搏,终于在11月11日合龙,使所绝北河道绝流,故道复通,治河取得了成功。后又覆压小土、土牛、草帚等使之更加固定。

元代治理黄河据《元史?河渠志》载还有多次。如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七月,卫辉路新乡县广盈仓南黄河北岸决口50余步,八月又决口183步,派都水监丞马良弼与当地官吏一起率领民工修复。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五月,黄河在河南归德府等处决口,百姓被灾。元廷差官修复。共修7堤25处,长39092步,用去苇404000束,径尺树24720株,动用民工7902人。仁宗延祐五年(1318年),黄河在杞县小黄村决口,淹没土地,直逼汴梁,为害百姓。命都水监汴梁分监负责修复。

另外,中书省所辖山西地区的水利建设也搞得很好。至元三年(1266年),总管郑鼎领导平阳人民导汾水,溉民田千余顷。十一年,绛州(山西新绛)人民导浍河入汾河,灌田2000多亩。中书省怀庆路(河南沁阳)于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开凿了长达677里的广济渠。该渠流经济源、河内、河阳、温、武陟等5县463处村坊,灌田3000多顷,居民深得其利,至大德年间仍 利泽一方,永无旱暯。 

元代对边疆地区的水利建设也非常重视。如郭守敬于至元元年(1264年)随张文谦到达西夏后,主持修复了沿黄河的许多河渠。其中有长200公里的唐来渠,长125公里的汉延渠,以及其它100公里长的大渠10条,又支渠68条。这些河渠的修凿,可以灌溉90000多公顷的土地,对雨量比较稀少的西北边疆地区的农业生产产生了极大效益。郭守敬修复这些河渠所采取的工程技术措施,也具有很高水平。他在各河渠河水入口处的附近设有滚水坝,水涨的时候就从坝上溢出,以削减水势,过了滚水坝,又设两、三个退水闸,水小的时候闭闸,大则酌量开闸,以调节水量,过了退水闸,才是渠道的正闸。这一套闸坝的设计很科学,后来开凿京杭大运河也利用了此技术。

云南地区在大理国统治时期,由于国政荒乱、水利失修,洪水泛滥,经常发生水患。元代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回回人赛典赤,在云南任职六年,很注意发展水利事业。在他主持下,修建了松华坝、南坝,疏浚或新开了盘龙江、金汁等六河。又修筑河堤、水闸,控制水流,凿通滇池西南的海口,使湖水可以排出。这不但减轻了水患,扩大了灌溉面积,而且因排泄了湖边积水,增加了良田百余万亩。据当时记载,亩产量一般可达二石。从元世祖至元初年开始,直到成宗大德间,昆明州海口的工程还在继续。据郭松年在《大理行记》中描述,云南州(祥云)以西30余里的品甸有个清湖,嵓人(白族)

用来灌溉,其利可达云南州城郊。白嵓甸(弥渡)有赤水江可以兴利,居民辏集,禾麻蔽野。赵州甸(凤仪)川泽平旷,神庄江贯于其中,溉田千顷,少旱虐之灾。大理点苍山泉源喷涌共有18溪,功利布散,皆可灌溉。

大漠南北蒙古地区的水利建设也受到了元廷的相当重视。据《元史》记载,世祖至元九年五月,敕拨都军于怯鹿难(怯绿连)之地开渠。二十五年四月,浚怯烈河以灌口温脑儿黄土山民田。同年六月,发侍卫军千二百人浚口温脑儿河渠。元武宗时,哈剌哈孙以太傅左丞相行和林省事,亦浚古渠,溉田数千顷。英宗延祐七年七月,调左右翊军赴北边浚井。这些水利工程对发展漠北畜牧业与屯田起了积极的作用。

(四)水利学著作

元代水利学的发展与进步,还表现在涌现出了一批水利学家及其著作。

如回回人赡思及其《重订河防通议》,任仁发的《浙西水利议答录》,欧阳玄的《至正河防记》,王祯《农书》中关于水利的论述等。

赡思,字得之,至元十四年(1277年)生于真定(河北正定)。是元代博学能文的政治家和水利学家。其祖先是阿拉伯人,祖父鲁坤于13世纪初从中亚东迁,居平州(内蒙古托克托县)。他幼年好学,曾师事翰林学士承旨王思廉,博览群书,为乡里所推重。早年轻仕途,直到50多岁(1330年)

才应召为奉翰林文字,进《帝王心法》。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拜陕西行台监察御史,谏奏法祖宗、揽权纲、敦宗室、礼勋旧、惜名器、开言路、复科举、罢数军、一刑章、宽禁纲等十事,皆为时臣所不敢言。三年,佥浙西肃政廉访司事,四年,改佥浙东肃政廉访司事,敢于惩治贪官,平反冤狱,有政绩。至正十年(1350年),召为秘书少监,以疾辞。1351年去世。

赡思不仅博洽经学、文史,而且精通水利、天文、地理、算术,并旁及外国之书。他一生著述甚丰,有《四书阙疑》、《五经思问》、《奇偶阴阳消息图》、《老庄精诣》、《镇阳风土记》、《续东阳志》、《西国图经》、《西域异人传》、《金哀宗记》、《正大都臣列传》、《审听要诀》、《文集》三十卷、《河防通议》等。但除《河防通议》借《永乐大典》收录而保存外,其它皆散快。

《河防通议》二卷,至治元年(1321年)成书,顺帝至元四年(1338年)曾刊刻流行。该书详论治河之法,将宋人沈立的《河防通议》和金朝都水监的《河防通议》两本书 合之为一,削去冗长,考订舛讹,省其门,析其类,使粗有条贯,以便观览,而资实用 ,故又称《重订河防通议》。全书分河议、制度、功程、输运、算法六门,门各有目,凡物料、功程、丁夫、输运以及安桩、下络、叠埽、修堤之法,条列品式,颇为详备。该书虽系编校前朝旧书,但也加入了自己意见。赡思曾在至正年间黄河决堤时,应诏参加议论治河的方法,所以此书不仅体现了编者编辑考订功力,亦反映了他的治河经验,是我国治河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另外,赡思的《镇阳风土记》、《续东阳志》、《西国图经》等地理学著作,亦当有一些水利学方面论述。

赡思的《河防通议》被《永乐大典》录入后,又有《守山阁丛书》本、《明辨斋丛书》本、《丛书集成》本等多种版本。

任仁发,字子明,号月山,松江青浦(今属上海)人,生于1254年,卒于1327年。初任元朝宣慰掾,后授青龙镇水陆巡官。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升海道副千户,旋改海船上千户,转漕直沽。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奉命疏浚吴淞江,被授都水监丞。武宗至大年间,参与修凿通惠河、会通河等河,因成绩显著,升任都水少监。后又主持修浚黄河归德(河南商丘)决口、浙东海塘、镇江练湖、吴淞江旧河及乌泥、大盈二河等水利工程。他将这些丰富的治河经验形诸笔墨,著成《浙西水利议答录》(浙西水利全书本)流传。

《浙西水利议答录》主要论述浙西太湖、吴淞江等水系的治理疏浚。元初对浙西水利建设是不够重视的, 浙西诸山之水受之太湖,下为吴松江,东汇淀山湖以入海,而潮汐来往,逆涌浊沙,上湮河口,是以宋时设置撩洗军人,专掌修治。元即平宋,军士罢散,有司不以为务,势豪租占为荡为田,州县不得其人,辄行许准,以致湮塞不通,公私俱失其利久矣。 任仁发作为一个水利官员,对家乡这种水患肆虐的状况也是看得很清楚的,他说: 浙西河港、围岸、闸窦,无官整治,遂致废坏,一遇水旱,小则小害,大则大害。 更可贵的是任仁发敢于仗义直言,指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朝廷治水不力,并对此进行了批评。如他说: 今朝廷废而不治者,盖募夫供役,取办于富户,部夫督役,责成于有司,二者皆非其所乐。所以,猾吏豪民搆扇,必欲沮坏而后己。朝廷未见日后之利,但厌目前之忧,是以成事则难,坏事则易。 任仁发的《浙西水利议答录》是直接上奏朝廷的,所以他在此书中不但指出了造成浙西水害的原因,而且提出了具体治理办法。如他在此书中说: 浚河港必深阔,筑围岸必高厚,置闸窦必多广。 即主要采取深疏河、高筑堤、多置闸等办法。

在任仁发等有识之士呼吁下,元政府终于在世祖至元年间、成宗大德年间、泰定帝泰定年间,数次下令整治浙西水害问题。任仁发参加了大德、泰定年间的治水工作,并由于工作出色,在大德年间升任都水监丞。《浙西水利议答录》即是他多年从事水利工作和浙西水利建设的理论指导。

另外,继任仁发之后,海宁(今浙江海宁)人周文英,也著有《论三吴水利》一文,提出 掣淞入浏 之说,以解决浙西农田遇涝问题。后来张士诚占据吴地,根据周文英之说,疏浚了白茅、盐铁诸塘。王祯的《农书》不仅是一部著名的农学著作,而且也是一部颇有影响的水利学著作,其中有不少关于水利建设的论述。如书中论述我国水利资源的丰富说: 海内江淮河汉之外,复有名水万数,枝分派别,大难悉数,内而京师,外而列郡,至于边境,脉络相通。 这些水利资源 俱可利泽,或通为沟渠,或畜为陂塘,以资灌溉。 如果利用得好,于国于民都是非常有利的, 灌溉之事,为农务之大本,国家之远利。 那么如何才能利用这些丰富的水资源呢?王祯在《农书》中以江南为例进行了论述。他系统地对江南的农田水利灌溉方式进行了总结,将其利用方法归纳为两大类。其一是在水源高于耕地的情况下,以修陂塘蓄水为主,采取自流灌溉;其二是在水源低于耕地情况下,利用翻车、筒轮、戽斗、水车等机械工具,进行机械灌溉,或者打井以解决水源。

另外,《农书》还对灌溉工具及圩田、围田等作了详细介绍。特别是其中《灌溉》篇是专门论述水利灌溉事业的。

欧阳玄撰有《至正河防记》一卷。该书是欧阳玄对贾鲁以工部尚书为总河防使,于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至同年十一月治理黄河事的记述与总结。欧阳玄当时受命制河平碑文,他向贾鲁了解了此次治河经过,又访问过客,查对吏牍,撰成此书。文虽简略,但较系统地记述和总结了贾鲁用疏、浚、塞三法结合治河,使黄河复故道东汇于淮,又东入于海的方法与经验。《元史?河渠志》录有该书全文,另有《学海类编》本。详细内容见贾鲁治河部分。

责编:人学研究网|华夏春秋栏目·紫天爵

参考文献: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百卷本元朝科技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元代数学    下一篇:元初北方理学的传播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