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中华典艺-君子的标志-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中华典艺 > >

叶观澜:兵家的攻城与攻心

2017-08-16 10:50:11来源:360个人图书馆 已浏览人数: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讲究文武兼备,相兼中和,用以济世,圣人治国,二者并重,不敢有所偏废。

(作者:叶观澜,著名文化学者,独立作家)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讲究文武兼备,相兼中和,用以济世,圣人治国,二者并重,不敢有所偏废。所以上古有尧舜之厚德,兼谈弧矢之锋利;春秋多竹简之华章,不乏兵车之用藏。文士执笔,腰佩重剑;游侠带刀,胸怀大义。孙武未曾出世,《易经》早有师卦;孔丘谈兵之前,汤武已用干戚。弧矢弓箭也,干戚兵戈也。足见,一部中国文化史,自始至终都是兼论文武的。

惜乎到了北宋,赵匡胤以武力强夺后周天下,所以登基之后,忌惮兵事,害怕重蹈覆辙,自此之后,重文抑武,可谓自毁长城,累及子孙,以至于后世遇辽败于辽,逢金破于金,终为元所灭。泱泱中华不敌夷狄,北南两宋,何至于弱,简直是怂!何也?概因赵氏文武分家,去除攻城,专事攻心,结果药性顿减,一剂良方,在他赵家的锅里,也就熬不出好药了。

回望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其实都兼及文武。儒家好谈仁义,貌似一味攻心,但当弟子子贡问政,孔子一句:足食足兵足信,将兵事所代表的国防,与粮食所代表的经济和信用所代表的文化,并列一体,视为国政三要,足见儒家虽然主谈仁义攻心,但是也不废弃武备城防。道家典籍《道德经》八十一篇,其中三篇专门谈兵,颇讲韬略,有人据此将老子列为兵家人物。墨家不用说了,一部《墨攻》电影,有攻有守有器械。法家更是将执戈之士与农耕之士并论,主张爵位授予,全凭军功,已经突破儒墨两家自守城防之说,直接进攻敌人城池了。不过,儒道墨三家总体上还是偏重文事攻心,攻城实为迫不得己的防守,属于反侵略性质。法家最为犀利,但看国政所需,不论仁义与否,所以攻城最是积极,侵略之论,视同迂腐,攻城起来比兵家都厉害,可惜攻心不够,能战不能守,秦国用法家之策,灭六国,扫六合,打下江山,不过十五年,即为六国民众所厌弃,终于坐失江山。

反倒是兵家,最应该专事攻城的,却大谈攻心,很好地体现了中华智慧的圆融厚道。兵家法典,春秋前期有《司马法》,后期有《孙子兵法》,都是攻城兼论攻心。攻城靠智谋,攻心靠仁德。不过《司马法》说:兵者,礼道也,有些迂阔。约时定地,时间地点人数兵甲,战前须向对方明言;不擒二毛,须发黑白二色的老兵,只能礼送出境,不得擒获阵前。如此彬彬有礼,还打什么仗?所以宋襄公拒击半渡楚兵,坐观全渡,结果为箭伤股,最终兵败,贻笑大方。两军阵前,开仗最终还是以胜败论英雄的。这一点,军事家孙武认识深刻,所以《孙子兵法》第一章始计篇开宗明义:兵者,诡道也。司马的礼道,言在明处,中规中矩;孙武的诡道,秘不示人,不拘一格。五字真言,奠定了《孙子兵法》的谋攻色彩与全篇基调。

难能可贵的是,身为职业军事家的孙武,深谙忘战必危、好战必亡之理,视军事乃政治之最后手段,所以不轻言战,一再告诫世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还说“不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乍读其文,简直有点慎战避战的意味。这一点与老子谈兵的观点颇有相合:“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据此老子提出,以正治国,以奇治兵,以无事取天下。正者,以德服人,攻心也;奇者,以力屈人,攻城也。前者乃治国之道,是正经;后者乃辅国之术,是手段。

孙武也注意到正奇之辩,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还说两军对垒“先求不可胜,后求可胜”。正在前,是守;奇在后,是攻。这是兵家战术层面的正奇之辩。在战略层面,正就是攻心,奇才是攻城。在兵家眼里,攻城始终是情非得已的下策,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不战屈人,凭什么?攻心也!攻心,凭什么?仁义道德也。

现代国家,攻心为上,靠文明信义;攻城为下,凭实力谋略。唯此两手,可以平天下。

经营企业,犹如治国。产品品质是正,市场策略是奇;团队精神是正,专业能力是奇;利兼天下是正,润及自身是奇。

三国魏武曹操曰:“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深在何处?深即在此矣。

先秦巨贾白圭道:“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智不足以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足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矣。”智勇兼仁,可谓晓事也。

呜呼!不明正奇之辩,则何足以行政治国?不知攻城攻心,又何可谈经商治企!

人学研究网·中华文明栏目编辑:紫天爵

相关热词搜索:兵家 攻城 攻心

上一篇:乔凤杰:正出而谲用——武术与兵家    下一篇:白立超:怎么理解《孙子兵法》说的“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