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中华典艺-君子的标志-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中华典艺 > >

熊钢如:科研精神、艺术创作缺一不可

2017-08-18 12:47:56来源:《艺术市场》 已浏览人数:
工匠精神是一生致力的科研和艺术追求,并不仅仅是制作一件完美物品的至高境界。
人学研究网 中华典艺 瓷栏目 桃花图

(作者:熊钢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陶瓷是中国传承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经过数千年积累形成的文化和孕育的精神,自然也最能体现中国的工匠精神和文化。

其实,工匠精神各行各业都有,但在陶瓷领域其具体内容是什么,还需业界认真总结和概括。我认为,保证从工匠自己手中制造出的东西是他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到最好的,比如陶瓷的72道传统工序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所懈怠,造型这张“皮”要与釉色、图案这层“毛”协调、和谐、统一,最终形成整体之美,并精益求精,这只是工匠精神的基础。

提高一个层次,可能就是要在熟练掌握陶瓷泥料、材料性质的同时,去深入研究如何改变材料的工艺性能,使其达到一种全新的状态,从而创作出耳目一新的陶瓷精品。与此同时,也要在制作工具上不断改进和发明——而不单单是传承,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对工艺技术也要不断钻研,或改变工序,或者借鉴后重组,都需要有创造发明。

回顾中国陶瓷的历史和曾经的辉煌,唐三彩,宋代的汝、哥、官、钧、定五大名窑,元青花,明初釉里红及后来的斗彩、单色釉,清代的五彩、三彩、郎窑红、豇豆红、珐琅彩、粉彩等,每朝每代都是在不断的创新和研发中将中国瓷器的制造推向一个个历史高峰。但仔细回想当代陶瓷,虽然市场热闹,但真正像古人那样的发明创作有几个?无怪乎中国瓷器在国际市场中不再是顶级瓷器的代名词,这就是一种工匠精神的缺失所致。

再提高一个层次,那就是锲而不舍的技术改革、材料研发、工艺探索……这种科学家的精神,与艺术家的观察、创作、表现完美结合。两者缺一不可,都是陶瓷领域工匠精神的终极目标。

所以说,工匠精神是一生致力的科研和艺术追求,并不仅仅是制作一件完美物品的至高境界。

市场支撑的变化

在传统的中国工匠精神的支撑下,过去即便景德镇制作的日用陶瓷,也是精美至极的艺术品,备受全世界的喜爱,这让中国瓷器和景德镇成了世界品牌。

十六、十七世纪的中国景德镇瓷器对西方尤其是欧洲的影响很大,是那时风靡欧洲的奢侈品。那里的皇族和社会高阶层人士重金抢购中国瓷器,洁白的中国瓷器在欧洲当时干脆被叫做“白色的黄金(white gold)”。

然而,今天的中国瓷器在国际市场上已不再是顶级产品的代表。当然,古今的这种差距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1712年,一个名叫殷弘绪(法文名Francois Xavier d'Entrecolles)的法国人,将在景德镇探得的瓷器制造细节写成报告寄回了耶稣教会后,中国的瓷器出口日渐减少。因为欧洲的老牌工业国家把中国瓷器的制造技术学到手后,在自己的土地上找到高岭土,使得中国的瓷器出口一下子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市场;据史学家研究,到清乾隆末年,中国瓷器就几乎不再是出口商品了。

更令中国瓷器雪上加霜的是,自嘉庆帝后的大清帝国,国力日渐衰退,严重影响中国瓷器制造业的发展——不仅技艺没有精进和创新,就连原有的景象都难以维持而渐入颓势。

可18世纪的欧洲却在瓷器制造的道路上不断创新。1759年,英国人乔赛亚·韦奇伍德通过在原料中添加动物骨粉的方法研制出硬质瓷器获得成功。这种晶莹剔透、质地坚硬的产品即著名的韦奇伍德骨瓷(Bone china),日后成为世界餐具中知名度最高的品牌。1793年,英国使团曾把韦奇伍德瓷器作为国礼回赠给大清乾隆皇帝。

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支撑中国瓷器精工制造的宫廷用瓷和出口瓷器几近消失,其绝大部分产品是在满足老百姓的生活需要,这自然让陶瓷工匠们再无革新鼎盛的动力。而对产品要求的不断降低,工艺和技术水平自然顶多只能维持传承,甚至还有绝技失传,那陶瓷工匠也就无暇顾及精益求精之类的工匠精神了。

现在的市场和生产条件都达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陶瓷领域的工匠精神就有了发挥的条件。前不久,景德镇曝出一只茶杯卖到8万元的新闻。据说是一家手工坊,做了比明成化鸡缸杯大一点的一只杯子,上面画了一百个童子,从材料的精选开始到全程手工制作,才有了那样高的身价。其实,现在的景德镇,一只精工细作的杯子卖到七八千元早已成为平常事,而且市场还很不错。所以说,市场引导下的工匠精神追求,更要比政府提倡来得快。

极致追求不等于无视规律

然而,工匠精神的追求也不能太过偏执,否则那又不是工匠精神的本义。记得数年前,景德镇出现过一种珐琅瓷,在茶具上做一些捏花雕塑,非常漂亮,展示效果也不错。但作为实用茶具,我认为它是不成功的。因为它首先不实用,不好清洗,而且一碰就坏。虽然这样的产品一开始的市场反应特别好,国内外的销售情况都不错,但工艺美术的存在价值,以及由其孕育的工匠精神不是单纯的艺术创作,而是要坚持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相结合,且要以实用性为主。

现在的陶瓷界,流行一种叫“实用陶瓷艺术化,艺术陶瓷实用化”的做法,我认为不是不可以,但要符合一些基本的规律。否则,也是有悖于工匠精神主旨的。

这就又让我想到近几年来,陶瓷领域兴起的“画家瓷”风潮,也是与工匠精神相背离的。因为普通形式的绘画艺术与瓷绘之间还有一个技艺成分的区别,但很多画家甚至是陶瓷工匠都忽略了这点。

比如,现在很多画家喜欢画青花,但绘制青花有一个很重要的技术叫“分水”——青花料在泥坯上分出各种深浅明暗的层次,单一的色料因此富有了浓淡不一的变化,产生如同水墨晕染的效果,但这是需要长期实践才能熟练掌握的技巧,是大多数绘瓷画家和陶瓷工匠力所不逮的技术,它和画水墨画是完全不同的。再加上瓷器是立体的,坯体松脆,所以用笔必须保持高速度,否则水分太多会损坯体……结果很多画家细描细绘,即笔势凝滞,烧成后的青花瓷上存在很重的“水浪”,很是难看,但卖价不便宜。

现在还有部分陶瓷职业画家,自己不会手工选料拉坯,而是直接从别人那里买成品坯,或者给别人纸样让别人做,然后自己画,烧窑也另有其人或者作坊专门负责。这种分工的细化,可能是陶瓷制造业发展的一种趋势,但我认为也有悖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追求。

如果要发扬中国的陶瓷文化,打造中国陶瓷的世界品牌,离开了传统手工制作很难达到目的。更何况近几年的市场发展更加强调陶瓷的艺术性、个性化,这只能由手工制作来完成。在此大背景下的陶瓷工匠,如果没有熟练掌握传统技艺,包括拉坯、修坯、装饰、施釉、烧成等——无论拉坯还是雕塑,没有三五年的历练根本达不到理想状态,只有艺术家的眼光,也是无法达到工匠精神的最高境界,最终成为全面的陶瓷人才。

人学研究网·中华文明栏责编:紫天爵

相关热词搜索:熊钢如 科研 艺术

上一篇:徐达明:陶与木的结合——紫砂造型创作随想    下一篇:何道洪: 师法自然淡名利 一片丹心写赤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