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中华典艺-君子的标志-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中华典艺 > >

【唐诗韵】王维,仕隐两得的大艺术家

2017-07-16 19:07:18来源: 人学研究网 已浏览人数:
不同于仕隐两失的孟浩然,王维一方面享受着官员俸禄,一方面又享受着淡然的隐士心境,他真正做到了“大隐隐于朝”,可谓是仕隐两得。
人学研究网 中华典艺 诗歌栏目 王维图

(作者:人学研究网·中华典艺网·诗栏目编辑部【七步】)

在介绍孟浩然时已经提到过,王维与他并称为“王孟”,都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但不同于仕隐两失的孟浩然,王维一方面享受着官员俸禄,一方面又享受着淡然的隐士心境,他真正做到了“大隐隐于朝”,可谓是仕隐两得。与此同时,王维还是一位大艺术家,艺术所涉及到的方面王维可谓是都手到擒来:他是一位画家,开创了水墨山水画派,他以画入诗,使其山水诗形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特征;他也是一位音乐家,他曾任掌管音乐舞蹈的太乐丞,并且他的诗歌中总是带着音乐美、旋律美。王维受母亲的影响信奉佛教,晚年的他心如古井,诗歌总是带着一缕禅境,被后人尊称为“诗佛”。

王维,字摩诘,人称摩诘居士,太原祁人。王维的字和名合起来是维摩诘,佛家有本经书就叫《维摩诘经》,“维摩诘”是梵文音译过来的,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称的人,即“净”,王维的母亲笃行佛教,她的房间里写有三个大字:净、静、境,因此给王维取了如此有象征意义的姓名,希望王维的内心“清净”,心灵“平静”,达到人生最高“境界,而日后的王维也确实也做到了这一点。

王维出生于富贵之家,他家是太原王氏,一个很有名望的家族,母亲又是博陵崔氏,都属于世家望族,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王维的爷爷王胄曾经担任朝廷的乐官,虽然爷孙从未谋面,但王维可谓是继承了爷爷的音乐细胞,对音乐旋律具有与生俱来的感知,再由爷爷的得意弟子亲自教授乐器,王维小小年纪随便拿起一种乐器就能弹出旋律来。王维从小便由父亲王处廉亲自教授诗词,耳闻目染,使他年幼便显出创作才能。王维的母亲擅长画画,尤其是水墨画,王维经常拿起毛笔学着母亲画画,乐此不疲,同时王维的母亲潜心信佛三十余年,而且是当时著名高僧大照禅师的弟子,因此母亲不仅教王维画画,还教他佛经。

虽然在王维九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家族由此落魄,但王维与生俱来的高贵修养是不会改变的,深厚家学的影响也融于他的血液之中。王维少年时期便写出了极其优秀的作品,比如下面这首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一首很有名的思乡诗,被纳入了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甚至于小学生们作文时也会经常引用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可见此诗触碰与抒发出了人们共有的朴质情感。这是王维十七岁时在长安所写,王维当时在长安求取功名,繁华的长安街头独身一人,恰逢佳节,少年于家之不舍之情很容易就被引发出来了。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之东的蒲州(今山西永济),所以题为“忆山东兄弟”。古代以九为阳,所以九月九日是重阳节,这一天全家人都要祭祖与敬老,而王维独在长安,无处祭祖,无老可敬,更无兄弟相伴,因此对家乡亲人是无比的怀恋。

第一句,开头一个“独”字直接表现出诗人当下所处的环境,内心的孤独之感朴素自然地展现给读者,“异乡”、“异客”,两个“异”字的使用,颇有强调的以为,下笔之深,加强与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凄凉、落寞惆怅,而若是寻常人所写,可能之能写出“异乡”二字,未曾想异乡异客连用,王维十七岁便能写出如此优秀的诗歌,感情又真挚动人,可见其已领悟诗词之精髓。

第二句是最常被世人所引用的句子,其为人人心中所有,又为人人口中所未有。“佳节”本是家人相聚的日子,无论是重阳节还是什么节,只要遇上节日,那些以往节日里与家人相伴的画面总会浮现在脑海中,节日也联结了家乡许多美好的事物,因此总会格外的思恋家人、思恋家乡。这一句引起了千百年来人们的共鸣,可谓是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开头的两句诗感情真挚,语言明白晓畅,表达自然朴质,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令人余味无穷。在这样的情况下,后两句可谓是难以为继的,而王维则采用了借兄弟思恋自己来表达自己的思恋,暗换了情感的主体者,可谓是别出新意,再造诗境。

登高与佩戴茱萸是重阳节的习俗,晋朝周处《风土记》就曾说过:“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诗人在最后两句说,在遥远的长安想到了兄弟们今天要去登高,他们每人都在腰间佩戴有茱萸包,然而却遗憾少了我一人。如果是常人所写,可能只会写出想要和兄弟们身配茱萸一起去登高的句子,而这种将“我”思人之情,幻化为人思“我”,并且叙述地如此自然,感情曲折有致,出乎常情,深厚而新警。

从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王维的诗词功力,接下来我们就紧扣标题,沿着王维的人生轨迹,了解为何说其仕隐两得。

虽然王维受母亲的影响也信佛,但年轻人毕竟还是胸怀理想志气,王维十五岁时便前往京城,积极求仕。在当时的唐朝,干谒甚至比考试重要得多,这一点我们在讲述孟浩然的时候也已经提到过,也就是要将自己的文章拿给王公贵族看,求得他们的赏识与推介,此类干谒诗是写在丝帛上然后卷起来,送给当时的名公巨卿,这被称为“行卷”。

王维因为满腹才识,工书、善画、能诗、能文、懂音乐,他来到长安以后颇得王子公主的赏识。据说王维曾经为玉真公主演奏过一曲《郁轮袍》,打动了玉真公主,然后又拿出自己的诗文来,大获公主赞赏,于是公主在皇上面前极力推荐他。开元九年,不过二十岁的王维高中状元,前途一片光明,然而他的仕途之路却并不那么顺利。

王维因为音乐上的才华做了太乐丞,也就是负责掌管皇家音乐。可是有一次他管辖下的一个伶人私自舞了黄狮,要知道在当时等级划分是十分严格的,“黄”因为和“皇”谐音,意味着至尊,黄狮是只能舞给皇上看的,于是王维受牵连,被贬济州司仓参军。

然而王维不甘心如此,做一个小小的粮仓管理员,于是在济州度过四年光阴以后,他毅然辞官,前往长安向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习顿教。但王维他仍是个有追求的年轻人,不能忍受青年时期赋闲的状态,于是他向张九龄献诗。当时,张九龄是一国之相,他是一位非常有为、重贤的宰相,自然很赏识如此有才干的王维。在献诗张九龄以后,王维隐居嵩山,走“终南捷径”,即看似是隐居,其实更容易得到做官,当时的社会是十分推崇高风亮节的隐士的,而且嵩山地近东都洛阳,隐于此正可待机而出。

王维35岁,在张九龄的帮助下,回朝拜为右拾遗。但是不久,张九龄在与李林甫的政治斗争中失败,被贬到了荆州。作为他的举荐之人面临被贬,王维本应该追随张九龄,可是他反而还给李应甫献诗,求得他的喜爱。这是王维个性中有软弱的一面,他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能采取一种决裂的态度,始终放不下他的官位,不能毅然决然地退隐,始终是亦官亦隐。这就导致叶嘉莹先生所说的王维的有些诗有“俗情”之处,所谓“俗情”即缺乏真诚的感情,是一种世俗的感情,所谓“世俗”也就是虚伪的礼法,是对利害得失的计较衡量。王维著名的一首诗《使至塞上》中就包含了这种“俗情”。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此诗作于公元737年,王维出使塞上慰问边疆将士的途中,名义上是奉旨出塞,实际上是唐玄宗想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惆怅落寞,同时对于塞外奇丽风光进行刻画,表达了对边疆战士们的赞赏之情。

首联,“单车”并不是今天所指的自行车,而是一辆车的意思,李陵《答苏武书》曾说“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后世诗文家就把“单车之使”简化为“单车”,作为使者的代称。王维只是一个小小的使者,不像将军元帅有大队人马相随,这其中也暗含了王维内心的忧愁落寞。“属国”是指归附朝廷以后仍旧保留其原有国号的附属国,颜师古注:“凡言属国者,存其国号而属汉朝,故曰属国。”“居延”是唐代的一个属国,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这两句是说“我”乘着单车前去边塞慰问,路途之遥远都已经过了居延这个属国了。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颔联与颈联是写景的句子。首先看颔联,“征蓬”是一种没有根蓬草,征蓬被风吹里了中原,在边上随风翻滚,北归的大雁飞进了风尘仆仆的北方天空。这一句中诗人将自己自比为“征蓬”、“归雁”,写出了飘零之感,其中“征蓬”是正比,而“归雁”是反比,北归家乡的大雁本该满心欣喜,而诗人却是像无根的蓬草一样随风飘零。而这两个意象本是用来比喻游子的,诗人却借来比喻自己这个受朝廷之名出塞的使者,表达出了内心的一种怨恨与愤慨。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描绘了边疆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边塞沙漠无穷无尽,故以一“大”来形容,而沙漠上也无花草树木,“孤”有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烟,因为没有风吹过,这烟是如此的“直”。“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一览无余,从中流过的黄河就显得如此之“长”,落日本是寂寞萧条的象征,作者却用一“圆”字,给人一种温润柔和之感,并且弱化了前一句“直”之带来的坚挺之感。《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月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便点出了诗人的高妙之处,看似无理却有理。

尾联写诗人已经到达了边塞,却没有看见将军,侦察兵告诉诗人长官正在燕然山与匈奴作战,这里化用了燕然勒功的典故,《张璠后汉纪·和帝纪·永元二年》有:“窦宪字伯度,拜车骑将军,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宪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以纪汉功,纪威德也。”诗人在此化用这个典故是为了赞美镇守边塞的将军,赞美将军的武业功绩,然而指出赞美之情却不是真感受,不是真感情,在前面句子的赏析中已经提到了诗人内心是饱含激愤与忧怨的,并且王维与这个镇守边塞的将军都从来没有见过面,何谈真感情,所以王维也不能免于俗情,这种赞美可能只是王维觉得他到边塞来就应该歌颂歌颂一下将军,亦或是对于朝廷的一种献媚,总之感情之真挚有待商榷。

从这首诗中我们也可看出王维觉得他的一生就像是飘飞的蓬草一样,无依无靠、不知道归宿在哪里。

王维的一生可谓是经历了繁华,而又逐渐失去所拥有的一切,一生坎坷,可谓是经历了人生中几大悲事:早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母、老而无子。并且仕途不顺,沉沉浮浮。在种种打击之下,他心灰意冷,看破世俗得失,居住于辋川,心归向自然,归为平静,一心念佛,绝少过问世事,进入了隐士的境界。

在辋川期间,王维与好友裴迪以辋川的二十处景点为名作诗,并把这些诗集结成册,成为王维山水诗的代表诗集《辋川集》。这二十处景点分别为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泮、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

《辋川集》充满了牧歌情调,表现了王维闲逸萧散的情趣和恬然自适的心境,自然清新,意境空寂,并且他以画入诗,使其山水诗形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特征。

叶嘉莹曾说过“王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我想我们可以从他一生的经历中看到这一点,既经历大喜也经历过大悲,而他的性格也是复杂的,少年时追求仕进,中年以后既仕既隐,可见他的内心是矛盾的。如何解释他这种既做官又隐居的心情呢,他在《与魏居士书》中曾说过:“顿缨狂顾,岂与免受维絷有异乎?长林丰草,岂与官署门阑有异乎?”意思是你一心想要挣脱出去,这与你低下头来接受别人的捆绑有什么分别?你一心想要回到自由的长林丰草之地,这跟你坐在衙门有什么分别。可见王维觉得做官、归隐与否,关键在于自己的内心的心境。正如傅绍良先生所言:“他并没有因为‘不得已’的退避而消沉,而是以退为进,奉佛入世,用一种更圆融自信的生命意志去迎接生活。”因此,他才能做到仕隐两得。

责编:紫天爵

相关热词搜索:王维 生平 仕隐两得

上一篇:袁可嘉:西方现代派与九叶诗人    下一篇:王维:《栾家濑》与《鹿柴》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