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人学研究 > 人学研究 >

【原创】自我从何而来?

2019-09-17 09:47:02来源: 人学研究网 已浏览人数:
真正的自我应该是不媚俗,不趋势,不唯上,不逐流。“自我”的核心支撑是独立,独立之人格,独立于人性之真善而相润,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作者:人学研究网|人类文明通识智库·竹筱帆)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往哪里去?这是生而为人的终极哲学命题。古往今来,无数圣哲刨根索问,以一对多的问号,答案因人而异,有万千之种。试着用一种最简单的回答:我是“人”,我从“父母”那里来,我将往“自我”那里去。

越是简单的,越是精微。茫茫宇宙人无数,有多少人能真正的走向“自我”?芸芸众生,暗昧无知的大多数根本认识不到自我的真实意义,平庸的在求取自我的过程中变异为假自我而疯狂,慧眼识荆的欲争而不得,极少数挣扎着走向自我的边界已经人生暮色苍茫。

我是“人”,是人都有人性。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人们喜欢将难以述说的事物定义为固执己见,其实是为某种目的而发声。孟子抑或荀子的学说里,人性是否善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为心性之学树立根据,能为依法治国找到一种开刀问斩的理由。人性非天生,人性可以改变,人性在人行动的不同时空坐标系中显示出不同的面目。人类来自动物,身上自然带有动物性的一面,这并非可耻的因子。从野蛮丛林进化到文明锦绣,人利用衣冠楚楚,化性起伪,将自身装扮成衣冠禽兽,有时变质到连禽兽都不如。假若需要合理定义人性,人性应是多元化的、混沌不分的,它如同万物未生之前的原始天元。在合理的社会化结构中,人应该摈弃人性中的假、丑、恶,寻求人性中的真、善、美,将最恢宏深邃的人性光辉发照出来,惠及人间。

“我”从“父母”那里来,人不能选择出生,这是生命的强力宿缘,不可逆转的事实。故而,天生已将人生设限,成就自我需要在他人的生活世界当中完成蜕变。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我以为,人生而不自由,时刻处在某种境遇之中。在中国汉字系统里,仓颉造字时应该将“人”字,造成“囚”字的模样,才符合人生在世的真实面目。

从生命开始的那一刻,呱呱坠地,“自我”就被他人捆绑上,牵扯上了各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与关系,同时,被赋予承担责任。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出生起,身为人,首先要面对的便是“人我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种人伦关系,儒家给每种关系烙印上了与之对应的基本法则,虽然一度异化为名教天理,训化奴才,残害人性,但这无损它是人道秩序中伟大的发明创造,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国民性基因,至今在中国人的许多观念与行为中仍然闪烁着它闪闪的生命力。

“我”与父母的关系,儒家给予的基本准则是“慈孝”。父慈子孝,观念看似平等,而现实执行过程中的天平严重倾向父权的一端,过度强化为人子女之“孝”的行为责任。号称儒家“圣经”的《论语》中对于孝敬的名目条款,进行了精雕细琢,而对于慈爱子女的行为只字未提。更是有《孝经》,将“孝敬”视为天之经,地之义。如此,中国是最适合养老的地方。我并不是强调不应该孝敬父母,我只是想说,人我关系之中应当平等对待。家庭“人我关系”中的这种不平等规则,延伸到社会层面的尊老爱幼,同样是不平等,很多为老不尊,为父不慈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移孝作忠,家国同构,从家庭文化磨具中复制出类似话语,“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可等同“天下无不是的国王”!如是,国家将会如何?君王独专,乾纲独断,天下为一家私产,万姓为一人之奴仆,举国财富以国之名义供一人私欲而挥霍施舍。修齐治平,这个曾子政治观里,并不适合递次而行,齐家办法并不能等之治国良法。

中国家庭文化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人我关系”有点拎不清,缺乏个体的契约精神,每个“自我”为家庭而奉献是普遍的大多数。国家法定抚育年龄是年满十八周岁的义务,十八岁之后可独立,试看中国之今,十八岁的孩子还在上高中,如何能独立呢?故我们国家的法律制作有点想当然,并不是按照社会人情习惯而定。真正的习俗法则是,中国父母是侍弄好了子,又继续侍弄好孙,为子子孙孙服务到老。试问,一群这样的中国好父母,你能不孝敬吗?

行为修正观念,观念指导行为。由于高标倡导“子孝”,淡写“慈幼”,中国社会传统保持着“唯上”习惯,“子孝”方面,声称再怎么孝敬都不为过,“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二十四孝典范还在今天的某些国学文化中进行传播。家庭中不免出现“愚孝”,国家中不免出现“愚忠”。“愚孝”与“愚忠”的结果是自我迷失。

“自我”的源头始于“自知”,父母过度奉献,为家庭而家庭,不若有义务的奉献,有条件的给予,在人我关系中保持清醒的个体自我意识,有边界的不自由,是到达自由的必然途径。现代文明社会,需要与之适用的现代价值观念。国学继续鼓噪一套不太符合现代文明社会的伦理价值观,似乎有点不合时宜。中华国学博大精深,需要进行现代性转换,与时俱进,为现代社会服务,而不是让现代化为国学服务。

人生的全部意义在实现自我,趋向于自我完善的无限接近。而“自我”需要在各种社会关系与对应之责任中完成。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该负的责任,生而为人,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成为一个能够担负自我生命继续延伸的饲养者。然后再扩展至对他人的帮助。如果不担当作为人的责任,便算不上一个社会的人。人之所以为人,并不是依据人性,而是人格。人在关系中成就自我,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者不可得。在理顺我与人、我与物、我与心之关系的过程中,磨砺人性,以为人格。

人们往往在自我的道路上,困于口食,迫于权势,迷于知识,而走向自我独立的反面,成为扼杀自我的刽子手。每个人从家庭中找到自我的定位,在国家中赢得自我。知道所致,知道所止,没有自我的社会是愚昧庸俗的,一个民族的高尚与自我的程度密切相关。人格是践行出来的,点滴累积,行为世范。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是一辈子修为的盖棺定论,而不是学人文秀出来的花样子。

我将往“自我”那里去。我以为真正的自我应该是不媚俗,不趋势,不唯上,不逐流。“自我”的核心支撑是独立,独立之人格,独立于人性之真善而相润,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如孟子言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志趣所在,安贫乐道,真理探求,义不容辞。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超越生命,自我成一棵后皇嘉树,苏世独立,横流不迁。以内圣为圆,以外王为规,从心所欲不逾矩。如是,人人灵光满面,人性的真善必誉美世界。


网名:人学研究网|人类文明通识智库
网址:www.renxueyanjiu.com
责编:人学网人学研究栏目空空道



 

相关热词搜索:自我 人学 竹筱帆

上一篇:汤一介:中国文化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可有之贡献    下一篇:人学研究的对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