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 齐家之道 - 人学研究网|会通人类思想-人类文明通识智库,人学、人学网、人学研究、思想史料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齐家之道 >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2018-05-10 17:58:03来源: 人学研究网 已浏览人数:
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仅创造出令全世界瞩目的、极其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更创造出享誉世界的、绚丽多彩的精神文明。
歌、舞蹈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周代祭天地时,要奏《黄钟》乐,和《大吕》歌,跳《云门》舞;祭地神时,奏《太蔟[cu促]》,歌《应钟》,舞《咸池》。可以说,有一礼,必有一乐,这一制度也为以后历朝历代所沿袭。如朝会时,帝王入朝,奏乐;群臣拜见,奏乐、和歌、舞蹈;退朝再奏乐。宴饮时,先是帝王赐酒、奏乐,席间由伎人和歌、献舞。由于朝廷几乎所有的重大活动都离不开乐、歌、舞,因而形成了一整套宫廷乐舞。朝廷有司乐、教坊、乐正等官员或官署掌管乐队、伎人,专门负责乐舞之事。人们常用“歌舞升平”来赞颂天下太平、兴盛,正是用礼乐喻指国家的治理。
 
  第六章 卤簿车仗
 
  卤簿,是指帝王以及王宫贵族、大臣等外出时前后护卫的仪仗队。仪仗,就是仪卫的兵仗。卤簿车仗也是古代礼仪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包括车驾、旌旗、仪卫等。与礼制的其他制度一样,它也有不同的等级规定。
 
  车驾,古代称作舆、辇、辂、乘、车等。车在古代用途很广,既可载人,以作代步工具;又是征伐作战的武器,如战车等;还可以装载货物,长途运输,称为辎〔zi资〕车;有时还用于刑罚,如轘〔huan环或huan换〕刑,即车裂。在礼仪制度中,车驾则专指帝王之乘。辇,也专指帝王之乘,皇帝所乘称帝辇,皇后所乘则称凤辇。这两种名称为帝王专用,始自于秦、汉时期,“秦以辇为人君之乘”(《通典·礼二六》)。辇或马拉,或人挽,帝王之乘需用四匹毛色相同的马牵拉,称为钧驷。到南朝时,辇又进一步改进,萧齐时有了“卧辇”,皇帝出巡时,坐累了还可以躺下睡觉。萧梁时又制成了“步舆”,方四尺,这样皇帝上殿可坐它,由侍从抬至陛上。到隋朝,步辇便正式成为皇帝的车驾之一,也就是所谓的轿。唐代制作了皇帝乘坐的七种辇:大凤辇、大芳辇、仙游辇、小轻辇、芳亭辇、大玉辇、小玉辇;三种舆:五色舆、常平舆、腰舆。这些辇和舆都装饰得十分精美,如宋初承袭唐制制造的大辇,为正方形,红底油画,外表装饰着金涂银叶和龙凤图案。四面绘有行龙、云气等。四个角上嵌着四个龙头,龙口衔香囊。车顶中央是银莲花坐龙,以红绫为里,碧牙压贴。车内日间铺有黄褥、上罩御座、扶几、香炉等物,车内还摆设圆镜、银丝香囊、银饰勾栏等。由于这种辇十分笨重,因而挽辇者多达64人,到宋真宗时不得不对大辇进行改造、简化,仅重量就减少了700余斤。尽管如此,大辇仍是一个庞然大物,南宋初年修造的大辇还高15尺3寸,每边11尺6寸。
 
  除这些车驾外,还有“五辂”即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这五种辂的式样大体相同,只是颜色和装饰不同,每种辂都以六匹马驾车,另有40—60名驾士。古代帝王贵族外出还有指南车以示方向,记里鼓车用以计算里程,每行一里,便由车上的木人击鼓一下。车驾除供帝王乘坐之外,也作为礼仪活动时的陈设之物,宋代就曾规定,凡是大朝会、册命皇太子及诸王大臣,就将五辂设摆于大庆殿的庭院中。至于皇太子及皇后、妃、嫔等都有专供他(她)们使用的车乘,当然车的大小、颜色、装饰、式样依地位的高下而各有差异,但也不乏精美、豪华者。
 
  帝王出巡时的卤簿规模极其宏大,前拥后簇,车乘相衔,旌旗招展,充分显示出帝王至尊的地位。按规模的大小,分为大驾、法驾、小驾三等。大驾,公卿奉引,太仆、大将军参乘(陪乘或陪坐),属车81乘,以外还要备车千乘,骑兵万余。法驾,则由侍中参乘,属车36乘。小驾的规模则更小,有时仅由直事尚书侍从。但无论是大驾、法驾、小驾,其护驾的仪卫兵仗数量仍相当可观。
 
  根据唐代《开元礼》规定的“大驾卤簿”,皇帝出巡时的仪仗大致如下排列:先导仪卫(称为导驾),是大驾卤簿的先头仪仗队。最前面是万年县令、京兆(长安)牧、太常卿、司徒、御史大夫、兵部尚书,各乘辂依次行进,实为开道。之后是“清游队”,它的作用是清道,为后面的皇帝提供安全的保障。清游队前并排两面白泽旗,两位旗手的后面各跟随一名金吾折冲(武将),两员武将各领40名骑兵。两队骑兵之后,又各随一名金吾大将军、金吾果毅(均为武将)及40名骑兵、24名外铁甲骑兵,以及并排六行的步甲队。然后是一面朱雀旗,由一名骑手执旗。在朱雀旗后随一员金吾折冲都尉,领40名手持横刀,或持弓弩的骑士。随后便是12面龙旗,分两排行进。紧随其后是由一系列专用车辆组成的车队,其中有指南车、记里鼓车、白鹭车、鸾旗车、辟恶车、皮轩车,每辆车各有四匹马驾驭,有驾士14人。行进至此,导驾仪仗才结束。接下来,便是引驾仪仗。
 
  引驾仪仗与导驾仪仗的不同之处,在于这一部分仪仗是以乐、仗为主,陪同皇帝出巡的文武官员也在其中。引驾的前导是由12排,每排二人的骑兵卫队组成,骑士各持横刀、弓箭,相隔排列。尾随其后的是一支庞大的鼓吹乐队,乐队前面有两名鼓吹令负责指挥。乐队的乐器以各种鼓为主,主要有桐〔gang钢〕鼓、大鼓、铙〔nao挠〕鼓、节鼓、小鼓、羽葆鼓等,还有吹奏乐器笛、箫等,以及金钲〔zheng征〕等敲击乐器。整个乐队多达750余人。乐队之后,又是各种幡(长方形且下垂的一种旗帜)、幢〔chuang床,有羽毛装饰的一种旗帜〕、旌旗等组成的旗阵,其间也夹杂着文武官员,以及皇帝的24匹御马。直到分列于左右的青龙旗、白虎旗出现之后,才是朝廷官员的队伍,而在这支队伍的中间,仍穿插着手持兵器的骑士和步甲。在这支队伍之后,才是皇帝乘坐的玉辂。紧跟玉辂的是禁军的高级将领和宦官。玉辂为青色,用玉装饰,由太仆卿为皇帝驾驭,另有41位驾士簇拥在玉辂的前后。玉辂两侧各有左、右卫大将军(高级武将)担任护驾。
 
  皇帝的车驾是仪仗的核心,所以警卫极其森严。在玉辂的前后左右布列着九队禁兵,每队或35人,或30人,每位禁兵刀、箭齐备,随时准备应付突发的情况。在由禁兵组成的卫队之后,则是各种扇、麾等仗。其后又是“后部鼓吹”乐队,乐器与玉辂前面的鼓吹乐队差不多,只是乐队的规模要小一些,有乐工近300人。排在乐队后面的,又是皇帝专用的各种车驾,有方辇、小辇、小舆、金辂、象辂、革辂、五副辂、耕根车、安车、四望车、羊车、属车、黄钺车、豹尾车等。在由车驾组成的车队中,除卫队之外,朝廷官署要员也分别骑马随车而进。车队之后,又是由武将军官率领的步甲队、骑兵队和兵仗队,每队各以一面旗帜为前导,总人数可达2000多人。若计算全部仪仗的人数,竟可达到5000人左右。所以在中国古代,每逢皇帝出巡时,车仗仪卫,旌旗招展,浩浩荡荡,首尾相望,连绵数里,气势非凡,充分显示了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宋朝以后,又对卤簿仪仗制度作了一些修订。宋朝的皇帝,其大驾卤簿一般都在一万人左右。宋太宗在至道年间(公元995—997年)的大驾仪仗,仅步甲和骑兵就多达19198人。
 
  皇帝的法驾卤簿,其规模比大驾小,随从的官员、车驾、仪卫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清游队等仪卫减少1/4,鼓吹乐减去1/3。小驾的仪卫、乐队只相当于大驾的一半,除玉辂之外,其他车驾及车辆几乎全部省去。
 
  在中国古代,不仅帝王有卤簿,皇太子、亲王、皇太后、皇后、妃嫔等,在外出的时候,也都有规模大小不等的卤簿。至于朝廷的各级官员和地方长官,也按其品级的高下,拥有数量不等的仪卫兵仗和侍从护卫,这也显示了官僚们的威严和权势。官僚们的卤簿远非皇帝、太子的规模宏大,也比不上亲王、太后、皇后,不过他们的仪仗也是前有清道,即所谓的“鸣锣开道”者。也有兵甲骑士,持刀、盾、弓、箭等兵器,护卫前后。又有鼓吹乐队随行,僚佐属官随从左右。当然这些仪仗都是在重大的朝会活动及举行婚、丧等礼仪活动之前,由朝廷临时派遣的,事毕,仪仗需还宫交差。而且也不是所有的官员均可享受这种殊荣,唐朝就曾规定,四品以上的职事官(有实际职掌的官员)才能有随从仪仗。而宋朝则规定为三品以上的官员,在需要的时候才配给仪仗。
 
卤簿既作为帝王及高级僚佐们外出时的仪卫扈从,在此基础上,从五代北汉王朝开始,也作为皇帝在宫城内行走的仪仗制度,称为“宫中导从之制”。因是在皇宫内活动,所以仪仗的规模很小,也不需要兵甲卫队、旌旗、鼓乐,更没有那么多随行的官员,一般只有侍从掌扇、执红丝拂、香炉、香盘等物跟随左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宫中导从”的仪仗中,出现了金灌壶、唾壶这两种器物。灌壶是一种盥洗用具,将它盛上水用来冲洗双手。唾壶则是专供吐痰用的容器,即后代所说的痰盂。这两件器物出现在仪仗中,反映了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礼仪 制度

上一篇:毕诚:周公家教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