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中华典艺-君子的标志-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中华典艺 > >

老子说:万物缤纷,从生命的根蒂观自然

2016-09-09 11:31:41来源:人学研究网 作者:独履素 已浏览人数:
冷静是一种出色的品质,古人说做大事者先要有静气。这个静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沉着。看一个人的境界有多高,只要看一个人身上有多少静气。能

人学研究网 中华文明 中华典艺 道家 万物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辩这变幻莫测的世界……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这首名叫《雾里看花》的歌曲,真实唱出了人们身处纷繁世界十分迷惑的心声。人生天地间,渺如粟米,弱似微尘,而周身自然世界广博浩瀚,五光十色,斑驳纷乱,让人眼花缭乱。人在社会中,信息泛滥,人群嘈杂,官场、商界、学海等场合中事务繁琐,关系扑朔迷离,是非真假难以捉摸,机遇、诱惑、陷阱常伴身侧,让人晕头转向难以辨别。现在大家都喜欢用“圈子”来形容某一群体,商务事业中的酒局饭局更是多如牛毛,如何能够从迷雾般的“圈子”中走出,顺利完成任务,到达人生的终点,成就一番作为,这就需要一双敏锐的眼睛。眼睛是智慧之门、灵魂之窗,它能够帮助人们明辨物象、增长知识,找到正确可行的道路。正如诗人顾城所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超常眼光是成就功业的重要资本
 

人与人之间没有绝对的公平,最大的公平就是时间上的公平。人生在世,无论贫贱,无论富贵,上帝赐予人死亡的尺度是一致的。人人都以一生的时间走完生命的长度。那么,为什么人生造就的功业各不相同呢?官场上,有的人身陷囹圄;有的人飞黄腾达。有的人平淡无奇;有的人炙手可热。有的公司能在危难之际左右逢源稳操胜券,有的公司却只能沉入泥潭万劫不复。各种事例等等。总之,万象千面的结果,首要在于是否慧眼独具。

中国有句俗话:“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同样一个场景,具有慧眼的人能够从寻常情景中看到财富、知识、力量、机会,从而综合资源取得成功;不会看的人只能看到人头攒动好一番乱哄哄热闹景象,终归是一生庸碌无为。所以,决定一个人的水平有多少、能力怎么样、甚至做事的成功率有多大,关键在于有没有眼光。见识关系成败,可以说,独具慧眼,让人生拥有了更大作为的资本。

老子是中国的第一哲学家,在哲学领域号称首座。春秋末期天下纷争,诸子百家争鸣,学术界是一派繁荣。然而,许多士人只从正面去与世抗争,积极入世,扛起拯救天下的大旗。如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英雄情怀,墨子为天下兼相爱交相利而死不旋踵的任侠精神,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可贵的是,只有老子能从反面去看待天下事物,像一只蹲守黑暗的猎豹,用敏锐的眼光窥探外面的形势,视机而动。所以老子说:“反者道之动”。正向思维是常人思维,只能称为好,而逆向思维是超常思维,却能说得上是大智。司马相如说:“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由此可以这么说,成为非常之人必先具备非常之眼光,有非常之见识,必能成就非常之功业。

李嘉诚说:“当一个新的商机出现的时候,很多人看不懂,但是,你看懂了,当别人看懂了,你行动了,当别人行动了,你成功了。”这就是成功人士成功的奥秘!《史记·吕不韦列传》说:“吕不韦贾邯郸,见子楚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子楚是秦王的庶孙,在国外作人质,车马及日常供给都不充盈,生活窘困,郁郁不得志。吕不韦在首都邯郸城经商,见到子楚,觉得很可惜于是说:“这是可以屯积起来卖好价钱的奇货呀!”后来果然如此,子楚继承秦国王位,成文秦庄襄王,即秦始皇的父亲。吕不韦以超常眼光,从落魄王孙子楚的身上,看出了商机,创造了富可敌国的财富。

《战国策》中上有段非常精彩的故事叫做“触龙说赵太后”,记载的是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危急,就向齐国求援。齐国提出要求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而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让儿子到齐国作为出兵的筹码,因而致使赵国危机日深。面对赵太后的权威与执着,许多大臣强力劝谏都没有作用,而且赵老太后明确放出话来说,谁再敢劝谏让长安君为人质的,我这个老太婆一定当面啐他,让他吃不了兜着走。这时,有个左师叫做触龙,就出来说话了。左师是一种战国时期的官职,与右师相对应,是掌握实权的执政官。

在盛气凌人的赵太后面前,触动非常睿智巧妙的从日常生活娓娓道来,说自己年老体衰,腿脚不便,让您久等了,请求宽恕。赵太后也说,我和你差不多,人老了,走动也不便呀。两个老人之间的对话,一下子就缓解了紧张的气氛,赵太后脸色就缓和下来了。接着拉家常,触龙说:“犬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器,可是臣已衰老,私心又疼爱他,希望您让他补充黑衣卫士的人数,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来求您!”太后说:“答应您!年龄多大了?”触龙回答:“十五岁了。虽然还小,但想趁我未死之前来托付给您。”太后说:“男人也疼爱他的小儿子吗?”触龙:“比女人疼爱得多。”太后笑着说:“女人爱得特别厉害。”触龙:“老臣认为老太太爱燕后超过爱长安君。”赵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爱长安君那样厉害。”说到这,看形势火候到了,该是从拉家常开始言归正传了,让太后答应让长安君到齐国去,不能把正事耽误了。触龙总结地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说父母溺爱儿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长远些。让他们在失去父母依赖之后,还能独立生活得很好。

实际上,赵太后与左师的争论,就是有关眼光的争论,是看到眼前,还是看到未来。在为子女作打算这个事情上面,触龙就比赵太后有见识一些。见识,是一种明智地、正确地作出判断及认识的能力。见识不仅是判断力,还是执行力,更是创造力。对于职员来说,见识直接与能力挂钩,有多大见识就有多大能力;对于领导者来说,见识关乎企运、官运乃至国运。

现在许多的官员在这一方面犯糊涂的可不少。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利用裙带关系让子女亲戚们走后门,进入各种圈子谋权谋利。而亲戚子女们也仗着有后台,为所欲为,利用不正当手段收受贿赂,大肆搜刮民财,过着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的生活。结果在反腐败面前,全家一起进监狱,一锅端,最后一损俱损,害了自己也害了亲人,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太悲哀了。现世报,周永康的案件就是一鲜明例子。所以,良言相劝,在官场的各位,要正身明己,约束自己也要约束家人,坚决杜绝搞裙带关系,一心为公不谋私利,正大光明的为子孙后代作长远打算。
 

大局谋天下
 

俗话说: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古诗又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若要作鲲鹏远望之举,必得先有大局眼光。高瞻远瞩,才能洞察众生,身处云端往下看,才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器度。

环顾全球,纵览古今,无数历史故事昭示出一个道理,那就是:但凡成大事者,必有超凡之眼光;成大业者,必有卓越之远见。凡大智大慧者,必存洞察天地之大视域。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若无此等天下眼观,胸系九州民生,焉能成就其“千古圣人”之美誉。成功不在其他,首在视野。视野决定格局,格局决定境界。正如英国作家凯瑟林·罗甘所说:“远见告诉我们可能会得到什么东西,远见召唤我们去行动。心中有了一幅宏图,我们就从一个成就走向另一个成就,把身边的物质条件作为跳板,跳向更高,更好,更另人快慰的境界,这样,我们就拥有了无比衡量的永恒价值。”

我们中国人讲究,得天时,尽地利,通人和,三者兼顾可得到最大的利。其实,这也是一种大局观,全局观。老子是个眼界恢弘,胸怀天下的智者。他说“万物并作”,自然世界真是多姿多彩,又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国家这么多的禁忌,人民多么穷苦呀。还说:“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宇宙中有四大,天大地大人也是一大。由此,“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为地所承载,人应当效法地,天覆盖地,地当效法天,天为道所包容,天当效法道,道以自然为性质,道法自然。总之,老子的眼界宽广无比,上穷宇宙下至人间,大小多少宏观微观皆在他的眼界中。有句话叫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老子的眼界中不仅有树木还有整片森林,老子告诫人们要有天下眼光,作大局观,作全局观,不要范“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

有天下眼光,方才有天下识见。一个人的见识与他的知识、学历无关;见识跟志向、胸怀大有关联。想必大家应该看过《亮剑》,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就是文盲一个,大字不识一斗。但他胸有沟壑、气象万千,他可以一下子看清楚事情的真实情形并及时做出准确的判断,他不拘小节,但会算大帐。不着眼于一城一池之得失,而胸怀天下,成为日本人经常头疼的对手。还有,一般的人都会下棋,下棋最注重大局观。棋手要对全局形势进行全面分析观察,如果只注重被吃了多少子,因小失大,定然不是一个出色的棋手。

大局观世界是一种广度。思想有多远,人就能走多远。眼界有多高,境界就有多高,眼界决定境界。中国有许多成语,如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管窥蠡测、盲人摸象、鼠目寸光、一管之见等等都是用来比喻眼界小,见识短窄的人。眼界重要与否,跟人的身份与志向有关。如果你是个农民,眼中只有盘中餐也无可厚非;如果是个国王,眼中只有些许琴棋书画,那就完蛋了,典型事例就是人称“千古词帝”的李后主。

清人陈澹然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三国时期,诸葛孔明算是一代良相,是历史上不朽的人物。他在未出茅庐就看出了天下将被三方势力瓜分,曹、孙、刘各占有限范围的国土。当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他就与刘备分析他的这些看法,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策。诸葛亮为刘备策划了联吴抗曹据蜀的战略决策,后来刘备依据此蓝图建立蜀国政权,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印证了诸葛亮的隆中对。充分显示了诸葛亮的敏锐的政治眼光与远见卓识。

统观全局,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才能君临天下,成就百世之功。
 

静中观物动
 

冷静是一种出色的品质,古人说做大事者先要有静气。这个静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沉着。看一个人的境界有多高,只要看一个人身上有多少静气。所以《格言联壁》里说:“静能得道”。

《增广贤文》中说:“静中观物动,闲处看人忙;忙处会偷闲,动中能取静。”在众人熙熙攘攘之中,能保持一颗安静的心,清醒地观察他人的行为,分析他人的动机,不受其口头言论的左右;在众人忙忙碌碌之时,能思考众人的盲目,理智地把握自己的人生,而不是随波逐流。

中国静文化的源头要从老子说起。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面对世界纷繁,事情繁杂,关系缭乱之时,老子强调人们首先需要保持内心的沉静,要理智应对当头而来的复杂动态,不要被眼前的事情搅动了内心的宁静,因而失去了正确的判断力。这就是兵法中讲的要以静制动。

新疆有则寓言,话说吐鲁番天气炎热,热浪让头晕脑胀。有位县太爷怕自己被案情所搅轻易发怒,就想了一个法子,在县衙内摆了一口大水缸,装满水,让自己泡在水缸中审案,目的是让自己在断案的时候随时保持冷静清晰,不至于造成冤假错案。这位县太爷做法倒是新奇,不过却是一位智慧的县太爷。

宋朝就有两则故事说明内心不沉静,导致法官误判。

《梦溪笔谈》也记载了宋朝有名的清官包拯的一件错案。包拯任开封府尹时,有人犯法,按律应处脊杖。这人贿赂了府中一个小吏,想让其帮忙免去这顿皮肉之苦。小吏拿了钱,与他约定:开堂时只管大声喊冤,其他的事交给我。包公开堂问案,那人果真呼号喊冤,分辩不已。小吏故作不耐烦,恶声呵斥:“不就是脊杖吗,受就受了,啰嗦什么?”包公见小吏如此越权跋扈,大怒,将其杖责,却把犯法的从轻发落了。小吏虽挨了打,却得了钱,犯法者出了钱,免了一顿打,两家双赢,输的是包公。

还有一则事例。《二刻拍案惊奇》记载,南宋理学家朱熹在福建崇安县当知县时,一个小民前来状告一大户侵占自己的祖坟。古人重风水,当时豪门富户占夺小民好坟地的案子很多。朱熹本人是风水高手,于是亲自到讼争坟地勘查,一看果然是块风水宝地。大户申辩说:“这本来就是我家新修的坟头,大人您看,泥土还没干呢,怎么成了他家的祖坟?”小民则说:“坟头虽然是新的,那是新盖的,底下还有老土,却是我家的。”朱熹令人拿铁锹挖,果然挖出了一块墓碑,上面赫然是小民祖先的名字。朱熹一看大怒:墓碑为凭,铁证如山,必然是大户贪图小民祖坟风水好,恶意侵占!于是判了大户一个强占田土之罪,将坟地判给了小民。朱熹觉得自己是“匡扶正义,锄强扶弱”,好不得意。孰料真相是另一回事:原来小民知道朱熹一向憎恶富豪大户欺侮百姓,所以把青石刻成墓碑,偷埋在大户家墓地,然后来告状,朱熹一怒之下果然中计。

包拯与朱熹不可不谓是历史上的智者,尚能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毛病,何况是一般的常人呢。冷静是一种人生智慧。古人有“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心思理”之说,以冷静的眼光观察人,才能把人看得全面客观;以冷静的耳朵听众言,才能做到不偏听偏信;以冷静的头脑想问题,才能想得深入透彻。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说:“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明朝洪应明说:“君子宜净试冷眼,慎勿轻动刚肠。”君子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应注意保持冷静态度细心观察,切忌动怒以免坏事。

社会上,大凡有点本事的人都能做到不慌不忙,不急不躁,理智看待事物。但老子所说的冷静还不是一般的冷静,他有一个境界,叫做归根。他说:“归根曰静,是谓复命。”虽然万物复杂繁多,到头来还是要各自返回根源。回到根源叫静,也称作复命,这是万物变化的常规。人呢,也应如此,不要一味的躁动前进,要回过头来,直指生命来源的静默处,明心见性,真正了解自己之后发挥内在的滚滚潜能,重新审视世界的一切,心观物外,开通天眼,进入体道的境界。

然而,事物的现象是错综复杂的,往往真假交织,鱼龙混杂,不易分辨,对要做到明智并非易事。要独具慧眼,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用理性睿智眼光,对观察到的表象下一番“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的功夫,做到“寻常中显本质,微尘中见大千”。

当今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信息如海,知识汪洋。培根爵士说的那句“知识就是力量”的话或许已没有多大价值了,被另外一句话所代替,那就是“见识高于知识”。见识重在洞察力,洞察力决定创造力。老子所说的最高的见识就是知常,明白常道,洞察了事物的内在规律,就能通晓一切,一以贯之。深入观物,就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全面把握事物根本规律。身处灯红酒绿的闹市,应酬于各种局中的人们,当时刻保持归根性的思考,真正保养自己内心的宁静。静中观物动,以不变应万变,在各种场合中应付自如从容前行。

责编:紫天爵
 

相关热词搜索:根蒂 万物 老子

上一篇:熊铁基: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学    下一篇:老子说:历史里有好东西,值得淘!